第6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6 / 7)

加入书签

想?根本你什么事都不用做!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如果阿弥陀佛能够主动救拔你,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轮回呢?你有没有想过?不可能轮回嘛。阿弥陀佛没办法主动救拔我们。诸位!你要知道,阿弥陀佛的自受用是自在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要变成他受用的时候,那就不自在了,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的准备就变得很关键了。

    所以这句话说明了弥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你千万不要说阿弥陀佛可以无条件救拔你。如果他可以无条件救拔你,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在这边轮回了。十方诸佛的本愿都是想度化众生的,问题他做不到。我再讲一次,弥陀本愿的摄受是有条件的。佛陀的功德一旦落实到凡夫的世界,他要遵守凡夫的因缘法。

    他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佛为法王,于法自在”,那他没有什么因不因缘,他超越因缘。但是他想要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跟我们感应道交,他必须要遵守凡夫的轨则,诸法因缘生。不是他要不要,关键是他做不到。就是说,你不想往生,佛陀不能强迫把你带走,不可能。你这样讲的话,就违背因缘所生法了。是“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

    诸位!你最好把因果不要错乱解释。有些人,净土宗有一部分的人是认为,是“菩萨影现中”,然后“众生心垢净”。如果“菩萨影现中”,让你“众生心垢净”,你所有准备都不需要了。那这样子,每一个人念佛都应该往生啊,一百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事实不然。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不往生嘛。那表示这个因缘有差别。

    我再讲一次,净土宗的因果观,是“众生心垢净”,然后才“菩萨影现中”。是你准备好了佛陀才出现,不是佛陀出现以后你才准备好。没这回事情。你没有准备好,佛陀怎么出现呢?他是怎么出现的?你说个道理我听听。他怎么出现?这样子他能够出现,那就不需要感应道交了嘛,就他自己来就好了。为什么要有我们众生能念的心,才能感应道交呢?那表示我们得做好准备嘛。“是心作佛”,所以才“是心是佛”,你内心的造作决定你的结果。这样子才合乎诸法因缘生,没有违背因果的道理。

    我再讲一次,佛陀是超越因缘,但是他老人家要来到凡夫的世界度化我们,他不能够违背因缘果报,因为凡夫是因缘果报。你看佛陀对阿难尊者因缘特别深,佛陀说他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缘本来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一旦落入凡夫世界,他就必须要遵守凡夫的生命的轨则。你看佛陀也要示现老病死,是吧?其实他的法身没有老病死,但是凡夫世界感受到的佛是有老病死,因为他来到凡夫世界,他要遵守“诸法因缘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

    【学员提问】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是先开示吗?

    【师父答疑】我们到了一个临命终的现场,首先你观察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我们平常相貌可以做假,对不对?你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装着微笑。你临命终没有那个本事,临命终不能做假。临命终你看他的相貌,你马上知道他的心态,因为临命终他没有本事做假。他佛号念了一段时间,你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的心有没有跟着佛号走,有没有顺从本愿,你一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了。如果他的相貌不对,表示这个佛号跟他的心不相应,收佛号,开示。因为他心没打开,佛号没用,关键在这儿。

    但是,你也不能够说一去就开示,人家搞不好念得正好,对不对?他的心已经跟佛号相应了,你一开示,你不是打闲岔嘛,是吧?所以先判断,判断他的表情。跟弥陀的功德一相应的时候,他的相貌是安详的。一个人不动念头、不动攀缘心的时候,他脸是安详的、寂静的,可以看得出来。他如果说脸上有纠结,肯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他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卡在那里,有一个妄想过不去。这个时候你念佛没有用,刹板,开示。

    但是开示就有问题啊,你不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除非你了解他。但是大方向,一个人一定被过去卡住,你想办法把他的心往未来带就对了,就是让他放弃过去。你就说,你这个房子都已经旧了,你这边盖了一个新房子,你要多想新的房子,不要老是想旧房子。你只要能够成功地把他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拉到极乐世界,你就成功了。就是让他怎么样?注意未来!你把他心往未来带。往事不堪回首,他一定落入过去的因缘。当然,我不知道他是落入财色名食睡哪一个因缘,大方向就是说,反正这个人落入执着,肯定是他过去的经验。你想办法让他从过去走出来就对了,是这个概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