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9 / 10)
态是最圆满的念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开出了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相信弥陀大愿决定救拔。他把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开展出来。第二个就是他强调持名,让修行能够快速成就。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二贡献。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一)略开二宗
先看“略开二宗”。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四帖疏》—
我们看净土宗的传承,在善导大师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善导大师之前,其实在慧远大师的时候,修观想、观像的很多。那么为什么到了善导大师开始强调持名?他要提出他的理由。
首先我们看,他说:“《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念佛的心态,因为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才有资格谈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众生的心跟佛心之间都要双方的准备。但是,做好准备还不够,你必须有一个桥梁,就是说你的心有感应的力量。你的心有能感,佛陀有能应,但是你中间要搭起一个桥梁。毕竟我们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是有落差的,差了四个法界。所以,搭上一个桥梁,才能够让感应变成圆满,不是只有心态准备而已,你必须有一个有相的桥梁。
那么,这个桥梁有三种。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道桥梁叫作观想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说依文起观。你没有看到相状,但是你从佛陀的经文,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中有莲花,还放大光明。你从文字里面依文起观,这叫观想念佛。
第二个,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就是说你把佛像放在前面,你睁开眼睛去取佛像的相状,然后闭住眼睛以后,你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在心中现出来。不清楚,再打开,再看,再取,直到你心中的影像像镜子现出影像如此清楚,这个是观像。
第三个就是持名。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所以搭上桥梁有三种情况,观想、观像、持名。
当然,善导大师意思就是说,从《观经》来看,他认为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两个都对。《观经》,你说它是观想、观像也对,说它是持名也对。《观经》等于是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观想莲花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可以,持名也可以。但是,重点在下面这句话,他说,虽然有定散二门(定,当然观想、观像、持名;散,就是净业三福),但他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说,我个人揣测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强调持名的。
这个持名一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善导大师如此的看重呢?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解释说,因为它“至简易,至稳当”。因为我们的心思已经很散乱了,所以这个桥梁越简单,门槛越低越好,下手易,成功高。我们看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曾讲一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观想、观像有一个缺点,不是法门不好,是众生心粗,观难成就。观想、观像这两个桥梁,不是这两个法门不好,而是我们的心太粗重了,所以我们很难修观。所以,这句话以后,《观经》在净土宗就落入非主流的修行,不是主流,顶多当助行。
持名,音声是我们最容易跟佛陀搭上的桥梁。你创造一个声音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说,欸,我皈依弥陀的四十八愿。对不起,四十八愿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凡夫的心,在唯识学上说,我们不能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凡夫的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所以,尽管这个时候四十八愿是我们的皈依境,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相的因缘来引导,会变成桥梁中断。所以音声变成是最简单的桥梁。
音声作为桥梁,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是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说在江苏省有一个厨师,他不但自己到处去给人家做饭菜,他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