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6 / 8)

加入书签

候护持过三宝,他曾经跟皇帝劝谏要盖佛塔来供养佛像(印度那个时候有人供养一个佛像,皇帝不知道是什么,他说这是个圣人,我们应该造个塔把他供起来)。正因为他那么一个劝谏,跟三宝结缘,所以在痛苦当中遇到佛菩萨光明的摄受,向佛菩萨忏悔,后来这个龙身才解脱出来。

    印光大师《文钞》讲这个公案是告诉大家,说,今天我们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赵王如意,他的因缘,从一个谦谦君子,从一种充满正义感、充满慈悲心的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充满仇恨的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因为环境的逼迫——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还没有清净之前,是染净和合。你现在有正念,只是说你的正念是个主流,不表示你的烦恼已断除,它是在睡眠状态,而所有睡眠状态的烦恼都经不起刺激。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了。所以,到了末法时代,外境的刺激太厉害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凡夫菩萨所历练的地方了。所以说,净土宗到了民国以后,往生净土是唯一的目标了,念佛就不是消业障,是要求生净土了。

    从时代的演变,我们看得出念佛法门从偏重消业障,而到最后以往生为主流的一种法门的演变。

    乙二、修学纲要 分三:丙一、总明感应道交;丙二、别示修行方法;

    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我们看看乙二的“修学纲要”。

    既然净土宗从一种消业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往生

    净土呢?我们要看它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地方有三段:一,总明感应道交;二,别示修行方法;第三,结示理事无碍。今初。

    丙一、总明感应道交

    净土宗往生的重点,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的时候,那一句佛号必须跟弥陀的四十八愿产生感应道交,这是基本概念。那么,理解什么叫感应道交就很重要。就是,我要怎么做,我的佛号才能够成功地去启动弥陀的本愿、创造一种往生的力量呢?

    佛陀把感应道交先讲一个譬喻,他先讲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再讲人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

    先谈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

    他说,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某甲的心态是“一专为忆”,某甲在跟某乙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忆念某乙的功德,他说这个某乙很善良,很厚道,处处为人着想。他老是把某乙的好处放在心中,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但是,作为某乙,“一人专忘”,某乙却因为其他的关系,把某甲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这两种人如此的心态,在未来的生命将是什么情况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因为这两个人在因地(前生)并没构成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它不能是单方面,这单方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他们两个虽然身体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母子,也可能是兄弟,但是这两个人,一个人忆念某乙,某乙没有忆念某甲。所以,没有感应,来生有两种情况:

    “若逢不逢”,即使相逢(相逢是指的是你们两个生长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乡镇),同生在一个地方,但是却没有机会相见,连见的机会都没有,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即使相见,等同不见。你们两个前生虽然经常在一起,但是你们两个今生在超商相遇,在结账的时候,他在你前面,你在他的后面,你们两个曾经面对面相遇过,但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感应道交不能单方面,你们两个之间没有感应的因缘在里面。这是第一个。

    反过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而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那么这样子,从一生到多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时候,不管你们两个投生到哪里,你可能投生在美国,他可能投生在台湾,但是你们过去生曾经产生感应的力量,你们自然会怎么样?相逢就是有缘,你们在一定的地方相逢,甚至于会变成一种眷属。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前生有感应的力量在里面。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