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国家的快响应与村支书的良心秤(1 / 2)
在军队的绿色身影席卷灾区的同时,另一股源自民间的强大力量也在迅汇聚、涌动。
消息像野火般在各乡镇的农机手、合作社联里传开。
“兄弟们!
大洪村那边地全淹了,玉米都泡水里了!
有空的带上家伙,跟我去帮忙抢收!”
“算我一个!
我家的收割机改装了履带,能下湿田!”
“我开拖拉机带拖斗,负责运输!”
很快,一支支由拖拉机、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组成的“杂牌军”
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这些农机手们,平日里可能是和有些人有些摩擦,但在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亲。
他们凭借着对本地地形和农事的熟悉,灵活地穿梭在大型军车难以进入的田间小路,精准地找到一块块需要抢收的田地。
他们的收割机轰鸣着,在泥泞中艰难但坚定地推进,将那些尚有价值的作物“抢救”
出来。
各村的农业技术员们也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深知,光是抢收出来还不够,如何保存、如何防止霉变芽才是关键。
他们在临时设立的收集点,大声指导着:“捞上来的玉米,能掰下来的尽量掰下来,摊开!
别捂着!
有条件的用风扇吹!”
“芽不严重的,单独放开,看看能不能做饲料!”
“花生要尽快冲洗泥沙,摊晾!”
这些民间力量,与正规军形成了有力的互补。
军队负责攻坚克难,打通主干,他们则负责清扫战场,查漏补缺,构成了抗灾救灾的坚实基座。
几乎在灾情生的第一时间,国家的应急机制就已全力开动。
紧急下拨的救灾资金、种子补贴、农机燃油补贴……一项项带着温度的政策,以文件、通知、新闻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度传达到了每一个受灾的乡镇、村庄。
村部的广播循环播放着补助政策摘要;镇上派来的干部在村委会门口支起桌子,分着印有申请流程的宣传单;村务公开栏上,也贴上了醒目的通知。
然而,对于村里许多像王老栓这样的老人来说,这些原本是“及时雨”
的政策,却让他们更加茫然无措。
王老栓不识字,耳朵也有点背,他攥着那张薄薄的宣传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和表格,急得在村部门口直转磨,嘴里不停念叨:“这…这写的都是个啥?咋领?找谁领啊?”
他看见邻居李老汉出来,赶紧拉住:“他李叔,你认字,你快给俺说说,这上头写的啥?俺家那五亩玉米全泡汤了,能补多少?这表咋填啊?”
李老汉推了推老花镜,眯着眼看了半天,也皱起了眉头:“老栓哥,这…这上面说的要‘受灾面积核定表’、‘个人银行账户复印件’、‘身份证正反面’…还要填啥‘损失情况说明’…俺也弄不太明白啊,好像还得先去地里让干部量了才行…”
“还要量地?还要去镇上打证明?俺这腿脚…”
王老栓看着自己那条在洪水中摔伤、还隐隐作痛的腿,脸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力,“这不是要难死俺吗?”
类似的场景,在无数个村庄上演着。
政策的阳光已经普照,但通往阳光的路上,横亘着文化水平、年龄、行动能力等诸多障碍。
老人们焦急、彷徨,如同迷失在自家田埂的孩子。
他们将最后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同一个人——村支书吴大海。
吴大海的村委会办公室,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考场”
。
门外是排着长队、眼巴巴望着他的乡亲,桌上堆着小山一样的文件和空白表格,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都是询问政策的。
“大海书记!
你快给俺看看,这个‘户主姓名’是写俺的名,还是写俺儿子的名?他户口没迁走…”
“支书啊,俺家那地被水冲得都变了样,咋量面积啊?你们可得给俺做主啊!”
“吴书记,这银行账号…俺没有那个本本啊,只有个折子,行不行?”
“大海,俺老伴瘫在床上,出不了门,这手续…”
每一句询问,都像是一道考题,拷问着吴大海的责任心、耐心和智慧。
吴大海忙得脚不沾地,嗓子已经沙哑,但他还是尽量提高声音,一遍遍地解释:“王婶,写您的名就行!
李叔,您别急,量地的事我们统一安排,到时候通知您!
赵大爷,折子也行,把那个账号抄下来!
孙奶奶,您放心,特殊情况我们上门办理!”
他招呼着村里的会计和几个识字的年轻党员:“快,大家分分工!
小刘,你负责帮不识字的老人填表,一定要问清楚,核对准!
张会计,你汇总名单,核对身份证和账户信息,千万别出错!
老王,你带两个人,现在就下地,先给那些损失最重、家里最困难的户核定面积!”
会计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