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9章 陈硕(1 / 2)
周司长微微仰头回忆了一下,说道:“他当时提到,认为海外农业项目成功的关键,长远来看,在于‘技术本地化’和‘管理融入化’这两个化。
不能光把国内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得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甚至文化习惯。
他还举了个自己在农技站时的例子,说怎么用当地老乡能听懂的大白话、甚至打比方,去解释一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让老乡愿意接受、能用起来。
我觉得这点体会挺重要,埃塞那边,现在最的不就是需要这种‘翻译’和沟通能力吗?”
王副司长也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插话道:“陈硕这孩子,我好像也有点印象。
上次他们司报来的一个项目预算评估报告,数据翔实,论证清晰,就是他主笔的吧?做事看起来是挺踏实、认真的,不浮躁。
要是派他去,理论上和实操上都能沾点边,专业知识能让他理解并尊重科学规律,不至于瞎指挥;管理知识能帮他构建工作框架;基层经历和那点沟通能力,或许真能有助于他更快融入当地、处理一些日常矛盾。
听起来,是个值得考虑的人选。”
孙处长迅从一摞材料中找出陈硕的档案,仔细看了看学历、经历和考核评语,然后抬起头总结道:“嗯,从履历和各位领导的评价来看,陈硕同志确实展现出一定的综合优势。
虽然可能单方面比较,不如小刘技术那么精深,也不如张晓那么擅长外交辞令和谈判技巧,但胜在知识结构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短板,看起来可塑性强,是个潜力股。”
李振邦身体靠回椅背,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经过一番思考后,最终表了态:“听了周司的介绍和各位的讨论,我觉得陈硕同志可以作为一个重点考察对象。
海外项目,尤其是在起步和扩张阶段,千头万绪,确实更需要这种‘多面手’型的、有培养潜力的干部。
他的复合背景能让他更快理解项目的多维度需求,基层经历或许能让他对田间管理和人情世故多一份敬畏和理解。
当然,”
他话锋一转,务实地说,“具体行不行,光看档案不够,还得安排见面再深入谈谈,综合评估一下他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真正的沟通意愿。
另外,也非常重要的一点,得充分尊重他个人的意愿,毕竟海外工作条件艰苦,责任又重,不是谁都愿意而且能扛下来的。”
“好!”
孙处长合上笔记本,“那我们就初步将陈硕列为重点考察人选。
我尽快安排一次面谈,请李总你也参加,咱们一起再把把关。
如果各方面都合适,再按程序上报部领导审定。”
会议到此,总算在反复权衡和讨论中,找到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方向。
人选的问题,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着落。
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周司长坐在书桌前,指间夹着的烟许久未吸,烟灰积了长长一截。
桌上摊着陈硕的档案,旁边是那份亟待确定人选的埃塞项目青年骨干推荐表。
“是个好苗子啊……”
他喃喃自语,眉头锁成了川字。
复合的知识背景,难得的基层历练,沉稳又肯学的劲头,怎么看都是块能经风雨的好料。
部里上下议了几轮,目光渐渐聚焦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本以为柳暗花明,却没想到……
“老周,吃饭了。”
老伴轻轻推门进来,看到他这副模样,叹了口气,“还在为陈硕那孩子的事愁?”
“嗯,”
周司长摁灭了烟头,揉了揉眉心,“眼看着就要定了,谁知道这节骨眼上……唉,你说这年轻人,谈婚论嫁本是好事,可偏偏赶在这个时候。”
“我打听过了,”
老伴压低声音,“他跟那姑娘感情很好,双方家里都见过了,正在看房子,怕是好事将近。
这时候要是派他出去,一去两三年,埃塞那地方又……这不是生生把人拆开吗?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啊。”
“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周司长语气有些烦躁,“可埃塞那边等不起啊!
振邦回来怎么说的你也听到了,那边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能文能武的年轻人。
技术专家不缺,缺的是能扛事、能沟通、能把摊子撑起来的‘管家’。
陈硕这小子,是最对路的人选之一……”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踱步,脚步沉重:“要么,想办法解决家属随行?可那边基地刚起步,生活医疗条件都跟不上,安全也是问题,让新媳妇过去吃苦?组织上不能这么干。
要么……就只能换人。”
“换人?”
老伴摇头,“你们之前找了那么久,比他合适的,要么抽不动,要么有这样那样的短板。
再找,谈何容易?”
周司长停下脚步,望着窗外渐沉的夜色,良久,长长吐出一口气:“明天……明天晚上,你多做几个菜,我请他到家里来吃个饭。”
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