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不传谣不信谣(1 / 2)
吴老贵的大喇叭喊话和小刘的“鸡蛋攻势”
双管齐下,村里的舆论风向开始生微妙的变化。
村务公开栏前时常围着一群人,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看懂那些政策条文,但白纸黑字加上红印章,天然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权威感。
而小刘那边,用鸡蛋吸引人来听科普的“土办法”
更是立竿见影——对于精打细算的村民们来说,既然能白得三个鸡蛋,何乐而不为?
科普的场子就设在村委会前的小空地上,小刘弄来一个便携式扩音喇叭,面前摆着一筐圆滚滚、红皮儿的鸡蛋,极具诱惑力。
大爷大妈们搬着小马扎,早早地就来占位置,眼神时不时地瞟向那筐鸡蛋,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要是能一直科普就好了,很多大爷大妈为了能多领几个鸡蛋,家里的儿媳妇,小孩都要带来领鸡蛋。
这天,科普的内容正好是关于“土地数据收集”
的。
小刘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之前有人谣言说咱们取土是有人要给地里下毒,但其实…咱们取土样,就像老中医号脉,得知道你这地是‘虚’还是‘火旺’,才能对症下药,告诉你休耕期间种什么草能养地,以后恢复耕种时该施什么肥最划算…这数据啊,是给土地‘建档立卡’,是为了更好地帮咱们自己种好地…”
大部分村民听得连连点头,觉得是这么个理儿。
就在这时,之前散布“数据卖钱论”
最起劲的李老汉的儿子,也混在人群里想来领鸡蛋。
他领完鸡蛋,揣进兜里,看着周围人似乎都被“洗脑”
了,心里那股显摆自己“见识”
的劲儿又上来了,忍不住凑到旁边正小心翼翼把鸡蛋往篮子里放的张婶耳边,压低声音又想故技重施:
“张婶,别听他们说得那么好听…这数据…”
他话还没说完,张婶猛地抬起头,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声音比他还大:“去去去!
一边儿去!
别在这儿瞎嘚嘚!
人家技术员说得明明白白的,是为了咱好!
就你懂得多?你那高中白念了,尽学些歪门邪道!”
这一嗓子,把周围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旁边刚领了鸡蛋的王大爷也帮腔道:“就是!
小李子,你少在这儿妖言惑众!
人家公家费这么大劲,又是给钱又是派技术员,还能坑咱这几亩地?图啥?图你长得俊啊?”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
李老汉的儿子被怼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妖言惑众”
这个词从没什么文化的王大爷嘴里说出来,格外刺耳。
他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现周围原先可能还会附和他几句的人,此刻都用一种“你别捣乱”
的眼神看着他,甚至有人悄悄挪开了几步,仿佛怕被他牵连领不到鸡蛋似的。
他孤立无援,像是被无形的墙隔开了。
那股想要传播“内幕消息”
的冲动,在众人一致的鄙夷和明确的事实面前,瞬间瘪了下去。
他悻悻地缩了缩脖子,把剩下的话咽回肚子里,灰溜溜地挤出人群走了。
那些原本私下里传得神乎其神的“阴谋论”
,一旦放到公开场合,面对技术员有理有据的解释和大部分村民基于切身利益(休耕补助和鸡蛋)的判断,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荒唐可笑。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透明的信息布和实实在在的补助放,像涓涓细流,慢慢消解着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恐惧和猜疑。
村民们现,严格按照合同来做,补助款确实能按时足额打到卡上;技术员的指导也确实让休耕的土地肉眼可见地长出了肥嫩的绿草,地力在恢复。
信任,在这种一点一滴的兑现中,被艰难地重新构筑。
这天傍晚,张婶子正在自家灶台边忙活着晚饭,锅里炖着菜,灶台边的小筐里,赫然放着几个红皮鸡蛋——正是她前两天去村委会听小刘技术员科普时领回来的。
她看着那几个鸡蛋,心里还美滋滋的,盘算着是炒着吃还是做汤。
正琢磨着,她的妯娌,隔壁村的王快嘴风风火火地掀帘子进来了。
王快嘴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爱打听、爱传话,一张嘴从村东头能说到村西头。
“她张婶!
忙着呢?”
王快嘴一屁股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哎,我跟你说个事儿!
你可别往外传!”
张婶子一边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随口应着:“啥事儿啊?神神秘秘的。”
王快嘴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更低了:“我听说啊,你们村搞的这个休耕,里头有大问题!”
张婶子翻炒的动作顿了一下,没吭声,示意她继续说。
王快嘴见引起了注意,更来劲了:“我娘家那边有个亲戚在镇上,消息灵通!
他说啊,这休耕就是个幌子!
上头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