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o章 罪恶都市文中的早死炮灰1o(1 / 2)

加入书签

林观潮回到房间时,夜色已深。

圣萨城的夜晚不像白天那样喧嚣,窗外只有零星的路灯散着暖黄的光,偶尔有车辆驶过的声音。

她没有立刻准备休息,而是径直走到窗边的画架前。

落地灯的光线柔和地洒在画布上,照亮了那幅未完成的街景油画。

林观潮借着落地灯的暖光,再一次凝视那幅未完成的街景油画。

画布上的色彩依旧鲜亮,她特意挑选的钴蓝色颜料勾勒出远处教堂的尖顶,暖橙色则晕染了咖啡馆的招牌,连路边行道树的绿色都层次分明,每一笔都透着熟练的技巧。

线条更是工整得无可挑剔,街道的透视比例精准,行人的轮廓也栩栩如生。

可越是这样“完美”

,林观潮心里就越觉得空落落的——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幅画里少了点什么,那是一种能让画面“活”

起来的灵魂,一种属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

林观潮伸出指尖,轻轻触碰画布上尚未完全干透的颜料,指尖传来细腻的、带着些许黏性的触感。

她从画架旁的笔筒里拿起一支小号圆头画笔,蘸了一点米白色的颜料,想在街角的空白处添上一只蜷缩的流浪猫。

或许这样能让画面多些生气,多些生活的烟火气。

可笔尖却迟迟无法落下。

她的脑海里反复闪过白天在街景中看到的流浪猫模样:它缩在垃圾桶旁,毛脏乱,却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透着警惕又倔强的光。

但是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将那份鲜活的神态转化为笔尖的线条,只能对着画布呆。

“再画下去,也只是重复技巧而已。”

她低声对自己说,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随后缓缓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她太了解自己了,没有灵感的支撑,再多的技巧也只是空洞的堆砌,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再精致也没有温度。

与其在房间里钻牛角尖,把自己困在技巧的牢笼里,不如出去走走。

圣萨城对她而言还是一片陌生的天地,那些蜿蜒的石板路、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店、街头巷尾的故事,都可能藏着她需要的灵感。

而且,离九月郊野公园的日落还有整整两个月,足够她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眼睛观察这里的人和事,用心灵去感受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灵感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轻轻叩响她的心门。

林观潮放下画笔,后退两步,拉开与画架的距离,轻轻叹了口气。

但这份叹息里没有过多的沮丧,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她向来懂得适时停下,而非在一条走不通的路上硬闯。

比起沉溺于负面情绪,她更习惯用行动去改变现状。

转身走到书桌前,她将椅子拉开,坐下后顺手将桌上的旅游册和圣萨城地图一一摊开。

台灯的光线照亮了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街道和景点标注。

她拿出一支铅笔,先在地图上圈出郊野公园的位置——那是她此行的最终目标,是她跨越重洋来到圣萨的初心。

然后她以酒店为中心,开始规划周边的采风路线:老城区的石板街道、市中心的艺术街区、港口的渔人码头……

每一个被标注的地点,都像一颗待掘的宝石,藏着未知的惊喜,让她心里渐渐生出期待。

可看着地图上那些笼统的标注,她又微微皱起了眉。

旅游册上的介绍大多是游客视角的“打卡攻略”

,地图上也只有大致的路线,没有关于当地人文、小众景点的详细信息——这些恰恰是她作为画家最需要的东西。

“看来还得自己慢慢探索。”

她用笔尖轻轻敲了敲地图上的艺术街区,嘴角却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

她的心里没有丝毫气馁,反而多了几分冒险般的期待。

对她而言,旅行的乐趣从来不是沿着既定的路线打卡,而是在未知的探索中,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

整理完地图,林观潮习惯性地拿起放在桌角的当地报纸。

这是她这些天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睡前翻一翻报纸,既能了解圣萨城的新闻动态,也能从文化版、生活版的内容里,捕捉到关于这座城市的更多细节。

随手翻开,一则醒目的标题吸引了她的目光:“圣萨城美术馆特展——文艺复兴珍品展,即日起至下月中旬开放”

标题下方配着一幅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的复制品图片,画中女子的眼神温柔而深邃,怀里的银鼠毛细腻,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复制品,也透着大师作品的魅力。

旁边的文字介绍里写着,这次展览不仅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巨匠的经典画作,还有多位私人收藏家提供的珍品,其中包括拉斐尔的几幅素描手稿,这在圣萨城还是次公开展出。

林观潮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她大学时修过西方美术史,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