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交口称赞,犯上作乱(6 / 7)

加入书签

门工具体系,可以称之为,数学。

    随着前宋商业之繁荣,杨辉,秦九韶,朱世杰等人开馆授徒,形成结社,著书立说,一度让数学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最后,则是本朝以来,雪崩式的垮塌。

    沈鲤在这一句话上着重看了几遍,不由摇了摇头,皇帝还是老样子,对于这种掀自家老底的言论,丝毫不忌讳。

    自家事自家知,前宋以后,短短百年的时间,本朝数算大家,都几乎已经看不懂朱世杰、秦九韶这些宋人的著作了。

    说是雪崩式垮塌,也没什么错。

    但刊载出来,就不太好看了——大明朝相对于前宋的进步,最好是全方位的,哪怕只是数算这种外道落后,也不能有,就算是真的,也不应该到处乱说。

    这不是沈鲤一个人这样想,而是泰半朝官的共识。

    所以,这话没有皇帝授意,是不可能刊载的。

    沈鲤突然有些想皇帝了,七年没见,现在恐怕比自己高了吧。

    他摇了摇头,把多余的思绪甩出脑海。

    总而言之,在介绍了一番数学脉络之后。

    刘顿开提出了三大批判。

    其一,便是对本朝的户籍制度提出探寻。

    认为将专研数学的百姓,归于阴阳籍,扼杀了数学共同体,将数学重新打回了近亲繁殖的家族式行业,极大程度地遏制了数学的发展。

    其二,对数学载体提出了批判。

    由于时代的局限,千年以来,都是以简牍录字,因为其篇幅有限,不得不简略文字,很大程度地使得数学的表达,不够精准。

    各种《九章算术注》、《周髀算经注》,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注解,做了不少重复的功夫。

    如今纸张便宜而精美,篇幅足够,还有节省篇幅的必要么?

    为何还要固守以往这种简略的表达,而不是力求精准呢?

    其三,对于数学与儒学的割裂,提出了强烈反对。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数学的儒学成分,还是太少了。

    在深入理解皇帝提出认识论之后,刘顿开幡然醒悟,任何的器,都是有道的存在——任何的学说,都应该离不开儒学。

    数学为什么一度以来,碎片、零散呢?

    就是因为缺乏了儒家的指导!

    缺乏研治中的统合、缺乏体系内的连续、缺乏认识上的超越!

    概以言之,没有从奇技淫巧的器,上升到普适万物的道,在实践上用得不够,在探究因果上也做得不深。

    沈鲤面上颇为欣慰。

    如今的道学竟然推陈出新到数学头上了。

    万历二年那一场论道之后,儒学果真是焕发新生。

    不得不说,作为文人,看到这些行外人将儒学推崇到这个高度,心中还是很满足的。

    他接着往下看去。

    随后,刘开顿基于以上几点批判,对修习数学者,提出了倡议——将力求数学用词的规范、精准;同时,以儒学的指引,在实践、探究因果上多做功夫。

    具体而言,便是,其一,探究因果,以逻辑推理、演绎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