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轻朝奉(2 / 5)

加入书签

; 这次听从东家的召唤,放下汉口分铺的买卖,回铺子里待命,文定便料想是为了宣布下一任朝奉之事,他早在一月之前便从刘老那里听闻到,他老人家有辞别东家,回家纳福的打算。而文定暗自以为师傅空下的位子,惟有蒋大掌柜方能顶替,不论从资历、才识以及各个方面,两间铺子之中,上上下下几十口人,没有再比他更为合适的了。

    临来的路上,文定还在为蒋善本即将来临的晋升而庆幸,做了十年的大掌柜,终于熬到了这个位子。当然文定也为师傅的离去而深感惋惜,不过这毕竟是他老人家的选择,操劳了大半生,该有的,应有的荣誉都得到了,也是时候享享清福了。

    如今可好,反倒文定要高出他一个头了,日后共事之时,叫文定如何自处呢!

    ‘这可不行。’蒋善本笑道:‘若是叫外人听了去,还以为我们铺子里没了规矩,上下不分,那样可是对铺子的声誉有所影响呀!’

    ‘善本所言,正是说到了点子上。’铺子内这种祥和的气氛,让东家很是欣慰,向蒋大掌柜赞赏的点点头,说道:‘若是场面上的那些生意人,见到铺子里没了规矩,多少都会对我们铺子的印象打几分折扣。所以嘛!在人前,不论是善本又或是铺子里的任何人,都得如善本所言,秉持着应有的规矩,当然咯,私下只要文定不介意,便无需如此拘礼。呵呵,我想文定也是愿意大家与他亲近一些,是吧,文定?’

    ‘东家,您说笑了,大伙如何称呼,文定都不会在意。只是希望大伙日后同心同德,共为铺子里的买卖而尽心竭力,让文定好不负东家所托,也就是抬举文定了。’

    文定说的乃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可是听在别人耳里,则变成了惺惺作态。有这种偏激想法的不乏其人,与文定有过几次过节的顺子便是其中之一,站在众人背后,暗暗向身旁吐了口唾沫。

    晋升的大喜事,自然免不了要庆祝一番,先是在江夏镇大肆的闹腾了一宿。等到文定带着小瑞回到汉口之后,收到此消息的新铺伙计们,一个个是兴奋不已,不消片刻工夫便凑足了份子,非要为文定摆上一桌,又是一番动静。

    文定原本不打算太过张扬,可实在是盛情难却,毕竟他们中最迟的,也是与他在一起共事三四年的老伙计了,小瑞与周贵等人,更是从庙山老铺一路随他来到汉口打拼。如果驳了众人的面子,不但是情分上说不过去,日后共起事来,也难免会有所生分。只好早些时辰打烊,与众伙计一道去了内街的酒楼,又嬉闹了一宿。

    只是临到了结帐之时,文定又抢先一步将酒钱给付了,而让周贵将各人凑起来的份子钱,一一退还给了他们。这些伙计出门讨生活都不易,心意他领了,就没必要再让他们破费。

    这内街倒是汉口一处新的去处,说起内街,不妨将汉口几条街道的来历细说细说。初时汉口开渠之时,最先形成的便是河街,名曰河街,是因为人们乃是沿着小河筑圩、修堤、填土、打基,建起一座座的吊脚楼,这依河而建的汉口第一条街道,也就随之呼为河街。而当时汉口百姓口中的小河,便是汉江。

    河街之后,汉口便聚集了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人们视防水填土的实际能力,逐年扩张,接着便有了正街。文定他们新铺所在的位子便是正街,乃是汉口镇顶顶热闹的地段。

    然而这些年下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眼前狭小的地域,又先后填土扩镇,一步步向北面或向东面,背离江水的纵深地带延伸,便有了如今的内街、夹街、里巷。

    前几年,文定初来汉口之时,那一带还不过只是刚刚填充起来的泥地,一片荒芜,连棵树木都没有。然而这几年下来,一栋栋民居、一间间商铺拔地而起,内街、夹街等街道也渐渐形成规模,虽然还远远赶不上正街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倒也成了极佳的去处。

    特别是,对那些陆续赶来汉口谋生活的人来说,繁华的正街虽然在各个方面都要来的优越一些,可一应费用亦是不菲。当然,那些雄心勃勃的大商家不会计较这些,只要回报丰厚,前期的投入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而对于那些靠手艺吃饭的工匠们,又或是本钱不够雄厚的小商人而言,偏远一些的内街、夹街也是个不坏的选择。

    这几年来,附近州府很是时兴一句口头禅──下汉口,从九州各地涌入的商贩、工匠,将汉口这个荒芜的滩头打造成兴旺鼎盛的城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