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寻迹而来(3 / 5)

加入书签

与古物打交道的营生,对这些古物、传说多少也略知一二。细说起来,昨日宴席之上也不过是凑巧蒙上罢了,若是大王再追问下去,柳某必定是洋相尽出。’

    虽然文定言尽于此,可公子斐却依旧是不为所动,对自己的眼光没有一丝的怀疑,道:‘本宫定然不会看错,柳兄实乃是本宫少有见到的谦谦君子。自古贤士君子,便是为君者治理国事必不可少的栋梁之材,就请柳兄不要再推托,为本宫讲讲这为君之道。’

    文定再三的推搪,可始终是不能让他妥协,这个巴国太子就是有股摧刚为柔的韧劲,巴子烈那等孔武有力的将军,在他面前也惟有俯首帖耳的份。文定本就是柔弱的小商人,又何能与之纠缠呢!最后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至于为人主之道,与文定所操持的营生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事还真是有些为难了这个年轻的当铺大掌柜,好在往日年少之时,文定在许多先贤的书中多少也曾涉猎过,只好是七分记忆再加上三分的体会,事先说道:‘这是太子硬逼着柳某说的,说的不对,太子可不能见怪。’

    ‘但说无妨,既然是本宫求教于柳兄,柳兄也就不必存有什么顾虑,直言畅叙便是。’

    文定略微沉吟了一会,缓缓抬起头道:‘为君之道,必存百姓。若巴公子能诸事以这赤穴城里的百姓为先,百姓也必会以至诚之心待之,何愁不能服众?’

    虽只是短短的一两句,却让巴公子听出点味道,也越发的来了兴致,继续问道;‘柳兄的意思是指,要本宫日后多多关怀城里的百姓,不知是与不是?’

    ‘民为贵,君为轻。在下记得唐朝时宰相魏征在规谏唐太宗时,就曾用水与舟来比喻君王和百姓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之不存,焉有船行之畅通哉?是以,为君王者万事要以百姓为先,也惟有如此,才能使得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早已流传甚广的典故,在尘世之人听来,或许是没什么新奇之处,可对公子斐而言,却是有生以来头次听闻,而且在心底也是甚为赞同。

    文定一番话下来,直听得他是喜上眉梢,深感自己的眼光不错,能讲出这番道理来,文定实在不是寻常的贩夫走卒。放眼这赤穴城里的商贩们,除了会关心自己的那份生意外,谁还会操心这民生疾苦之事?

    公子斐恭敬的道:‘依柳兄所言,万民乃是君王的根本,只要以挚诚之心善待黎民,只要得到了民心,本宫便可高枕无忧,是吗?’

    文定不禁哑然而笑,若只是这般,那君王的高位也未免太过于容易了,接着道:‘太子别急,在下方才所说黎民是君王的根本,这是最为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君王还要有能安邦定国的贤士襄助。’

    这一点在许多时候甚至要比民心更为重要,因为百姓者人微言轻,往往又如同一盘散沙,除非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不然轻易就会被人所左右,而能左右百姓的,往往就正是这些个贤士。

    ‘有道是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国事繁重,若无论大小钜细都要靠君王一人承担,任谁亦只能是无能为力,若是能择贤臣良将以任之,则国事有所托,文武兼备,上下一心,必能将太子的疆土治理的井井有条。’

    公子斐若有所思的道:‘若是本宫能有幸得到柳兄襄助,则巴子国的黎民必能安享太平,百姓们也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若是赤穴城里的王公大臣们,听到储君如此的称赞,定然会是欢喜非常,可文定却只是淡然一笑,道:‘太子殿下谬赞了,在下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商人,与太子殿下的诸位臣工比起来,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望其项背。太子若能将诸位臣工妥善运用,必能在这赤穴城中开创出一番承平盛世,文定这等无用之人,也只能是做做那糊口的营生而已。’

    公子斐话中诚挚的暗示,文定并不是没有觉察出来。只是这赤穴城的荣华富贵虽然十分诱人,可若是他稍稍有所动,就此留了下来,那么家中父母弟弟该如何是好呢!更何况此时文定的背后不仅仅只是家庭,还有那翘首以盼的伊人,也不能辜负东家与师傅深切的栽培,是故也只好在此装愣充傻了。

    ‘诶!’公子斐也并不是那种肯轻易便放弃的人,文定既然一味的躲闪,他则干脆挑明了道:‘诸位臣工的本事,本宫自然是心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