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相信鲜花挂满枝头(万字大章)(4 / 8)
兰》和《2012》分剩下的。
《刺陵》有多烂?
直到《富春山居图》上映前,才帮它洗了最烂之名。
这部戏说明弯岛没东西了。
仍具有号召力的周洁论,“弯岛第一美女”,踩着遮天一步登天的林志林,曾志卫、陈导名助阵。
弄出没有故事没有逻辑可言的电影。
各种人物离奇出现又离奇消失。
完全是植入广告的间隙,见缝插针地放了一些不带情节的动作戏进去。
《刺陵》也是周洁论口碑破碎的开始。
电影是真金白金,歌迷忍耐也是有限的。
之后的《苏乞儿》、《逆战》、《青蜂侠》,全部亏损,然后就没然后了。
如果是《刺陵》说明弯岛没东西,那么《风云2》,则说明港岛也拿不出什么东西。
《风云》系列大IP,郭富成、郑一健主演。
前作98年的《风云雄霸天下》,大陆拿了2000万票房,港岛本埠票房四千多万港币,年度票房冠军。
最终呈现的电影,《风云2》和《刺陵》不相上下。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没有逻辑,什么都没有。
也没有唐妍。
前世演了,这一世没演。
这个“最强”贺岁档。
重量级《三枪》和《十月围城》还未登场。
两部戏,上映之前,便火药味十足。
《十月围城》的发行方伯纳影业,和《三枪》的新画面新仇旧怨不断。
当年《满城尽带黄金甲》,3.6亿元投资,《伤城》《门》等同档期影片为避免与《黄金甲》的正面对抗,纷纷被迫变更档期。
与此同时,《伤城》片方保利伯纳爆出《黄金甲》片方与数字院线签订了一份为期一个月的独家放映协议。
从06年12月14日至07年1月14日,整整4周的时间,全国数字院线将只放映《黄金甲》一部电影。
伯纳指责《黄金甲》的垄断行为。
老总于东当年曾几次向总局反映情况,希望总局能遏制《黄金甲》的霸市举动。
效果很好,《伤城》之后确定在数字院线顺利上映。
张伟评贺岁档开始之前对外公布:《十月围城》什么时候上映,《三枪》就什么时候上映。
新画面和伯纳持续对垒,一直到《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同日上映,等到张一谋离开新画面,张伟评再不复当年。
张伟评最大王牌是张一谋,“一谋在手,天下我有”。
有一说一,张一谋确实很牛。
尤其奥运会后,声望值达到顶点。
贬义词的“国师”,是媒体用来恶心张一谋的,讽刺他是御用文人,是走狗。
没错,相比于一些奇行种,老谋子不要太正。
《一个都不能少》结尾,魏敏芝寻找学生被电视台报道后,学生被找到了,电视台派专车送他们回村,社会各界捐赠的一卡车学习用品送到了学校。
再加有国旗镜头,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看过后公开表示不喜欢,认为电影是在替官方做宣传。
张一谋写了封公开信与戛纳决裂,把电影撤了回来,送到了威尼斯。
在当时媒体看来,张一谋没有风骨,没有文人气质。
粉饰太平,唱赞歌。
等到《英雄》,一部影片推动电影市场化,院线改革,开始制片方和院线分成模式,批评达到巅峰。
一堆学者跳出来质疑张一谋价值观存在问题,替暴君嬴政洗白。
张一谋内心很强大,“国师”“农民”都是揶揄他的,奥运八分钟一片批评,最后呈现出来震惊世界的开幕式。
“国师”也和“五毛”“粉红”很多词汇一样,发生了性质变化。
可以说,张一谋在一个时期,一个人扛起了东大电影。
九十年代,张一谋的电影在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占了东大所有导演总和的小一半,超过了港台电影导演的总和,超过了棒子电影导演的总和,是本子电影导演的一半还多。
市场化是他开启的,开启了大片时代和商业片,带动了电影市场的黄金十年。
谋女郎。
张一谋的电影,保底二线,捧红了巩利和章紫怡。
不只是电影,还有印象系列,带动地方。
张一谋属于一个时期的电影版本之子。
不求全责备,比较客观的看,张一谋确实牛。
后世也牛,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还精力旺盛,职业生涯有了新玩法,从个人角度是真了不起,意志非常强大。
沈三通很佩服,后世的问题不在于老谋子。
是没人把他送走,把他出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