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决策(1 / 4)
第393章 决策
周文调走后,节帅府剩下两位总兵,四位参将。
一总兵三参将在前线,节帅府坐镇一总兵和一参将以应对突发情况,王信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带过兵。
“张吉甫的意思是”王信语气缓慢,在节堂的案几后神色凝重,“撤回所有军队。”
“让我们放弃关外”
汤平猛然抬起头,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
王信点了点头。
众人神色难看,曾直皱着眉头问道:“如果我们不撤回呢。”
“断绝大同商道。”王信叹了口气。
曾直脸色更加难看,直接打击大同七寸,被断绝商道的大同,恐怕一个月也坚持不住。
“那就打出去。”
汤平气愤道,被断绝商道的后果太严重,“朝廷敢这么干,不管大同几十万百姓死活,那么咱们还呆在这样的朝廷干什么,坐以待毙不如杀出去。”
众人沉思。
要不要造反,已经是高层之间一直盘旋的思考。
还是不要造反的好。
大同的底子太薄,保留现状,让大同继续发展下去才是最好的结果,以大同现在的势头,发展的时间越久,实力只会越强。
“打出去恐怕也不容易。”严中正提醒,“宁武关加强了兵力,看来就是对咱们的防备。”
宁武关扼守大同与山西之间的通道,地势易守难攻。
历史上李自成率几十万大军朝大同出发,在山西与大同之间的宁武关,被周遇吉四千人马打的灰头土脸吃尽苦头,一度差点自闭。
虽然有周遇吉带兵打仗勇猛的缘故,但也从侧面证明宁武关的易守难攻。
现在宁武关有一万守军,哪怕对大同军有信心,可也没人敢说能一定拿下宁武关,更不提要付出的代价——得死多少精锐才能填平此关两旁的山涧。
南下之路不通。
东边的宣府和蓟州各有三万营兵,分散驻扎各边堡,同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燕山锁链,牢牢阻挡一切外来之敌。
历史上宣大蓟三镇都是主动投降了李自成,所以李自成顺利入京。
后来大清主力军队在山海关之外,靠着关宁军的奋勇厮杀,做到了在野外一波带走李自成主力和这三镇兵马,天时地利“人和”皆占,顺理成章的拿下三地。
与当初努尔哈赤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左辽一样的因果。
辽东的精兵也好,卫所兵也罢,都在沈辽丢完了,其余辽左各地无兵可用,面对后金军队与日后的大清军队,连守城的人都凑不出来。
之所以没有顺势吞掉辽西,是因为当时的后金实在消化不了战果,鲸吞整个辽左让后金失去了继续征伐辽西的力气。
东进之路不通,南下之路也不同。
总不能西进,那更是死路,越打越穷,原本就是为了获得物资,结果倒好反贴了出去。
“有一个办法。”
汤平狠下心,严中正皱眉,果然,只听汤平说道:“攻打平刑关,从此处进入山西尽快拿下代州,然后一路南下太原。”
平刑关在大同东南与山西东北交界处。
这个平刑关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平型关大捷的地方,靠着地势给了日寇狠狠一个重击,最难的不是险要,而是位于太行山脉。
“按照汤总镇的想法,恐怕要抛弃一切物质装备,轻装出行,然后一路打下各关站稳脚跟,否则缺乏后续物资,面对敌人反扑恐怕撤回来都难。”
严中正不认为是个好办法。
汤平当然也知道不太好,态度果断,“如果朝廷敢断大同的商道,那无异于宣战,既然是战争,必然想尽一切办法获胜,为了胜利不惜代价。”
走到这一步的话,大同就算胜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
众人都不愿意开口表态。
哪怕汤平自己提出的方法,但也心里嘀咕,这才刚开始,为了打开通道就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算把山西打烂了又还能走多远。
“用红夷大炮试试。”
王信轻轻说道。
众人一惊。
佛郎机,鸟铳都是新仿照的火器,在战场上作用很大,极大提高民兵们作战能力,至于红夷大炮,因为运输太难,关外作战用的不多,效果并不好。
“节帅有何想法”严中正连忙请教,刘通和汤平都竖起耳朵。
打仗的思路,节帅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看法。
王信也不是瞎说。
他想到的是大清,大清虽然在山海关外头野战一波带走大同与山西兵力,最后轻易拿下整个山西,但是在攻入陕西的时候,李自成还是做了许多准备的。
大清军攻入陕西遇到了很多坚强抵抗,各处受阻,如无意外,双方僵持下去,千里补给的大清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