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盼著友军死(2 / 3)
就是如此。
战术始终在改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因此才有戚继光的百战百胜,打出令敌人闻其名,即退避的威风。
听到王信说的话,曾直嘴角笑了笑没有接话。
刚开始的时候,陆仲恆推举此人,曾直感到好奇,加上在国子监实在是煎熬,於是来到王信身边做事。
最初並没有重视,慢慢的曾直感受到了不同。
通过商业的模式扎根关外,这种方法令曾直耳目一新,加上大同西军的战力,这样一股势力如果崛起,那么背后有这股势力的支持,岂不是自己的依靠
贾政虽是国公之后,却只是五品的工部员外郎。
所以贾政在京城並不是很硬气,后来有了个贵妃女儿,变得硬朗了不少,加上靠著大同的大同西军,手里的筹码更多。
名望有了,底气也有了。
几年间不显山不露水,贾政变成了实权派,从那一派的重要人物,逐渐往核心圈靠近。
王信也知道曾直想要什么。
当然不是理想。
不光是曾直,哪怕自己手里很多的將领,对百姓秋毫不犯,严守军规等,也並不是因为理想,很多人只是因为对自己的效忠。
自己连手下的人都无法全部改变,何况是外人。
但是自己身边又需要人帮忙。
这就是现实吧。
王信喜欢理想国。
曾经大明被西方传教士称呼为理想国,印度人不服气,后世不少学者说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国是指印度,好笑之余,奈何终归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实际上哪里有什么理想国。
“打完了这一仗。”
王信指了指远处的山川,嘆道:“老百姓们就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我也尽到了我做军人的职责。”
曾直顺著王信指的方向看去。
天际尽头处,隱隱浮现的山川影子。
“將军认为打完仗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怕將军会失望。”曾直心里有些复杂要说聪明。
眼前的將军无疑是自己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人之一。
可有时候將军的感慨之言又颇为可笑。
什么人人都吃饱饭,穿得暖,睡得好,丰衣足食。
这种话喊一喊就好了,唯独將军仿佛当做正事去做。
连古人都知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
曾直小声说道:“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还是用功读书,读透圣人之理,获得功名翻身的机会高一些。”
曾直的想法,是读书人主流的认知。
这不是小事。
改变一个人,通过一个人去改变一群人,这就是星星之火,只是自已说的话,別人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王信笑道:“我认为劳动者最伟大。”
曾直露出迷茫的眼神。
王信一脸自信。
他最初的时候,以为这句话不过是口號而已。
后来接触了许多人,又有些改变原来的观点,的的確確是劳动者最伟大。
“在极西之地,有个国家非常富裕,富裕到百姓们不愿意劳动。”
“如何可能”
曾直脱口而出,认为將军是在开玩笑,忍不住笑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国家当有不灭之理。”
“是啊。”
王信笑道:“所以这个国家的百姓不愿意劳动,別的国家穷苦百姓来到这个国家劳动,於是这个国家变了,从文化到思想,连人也都开始变化。”
明知道將军讲的不是真事,曾直还是好奇接下来的故事,追问道:“难道这个国家的人不著急吗”
王信摇了摇头。
“他们不著急,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来到他们国家干活的人,当然有资格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曾直无法理解,震惊的看看王信。
王信平静道:“其实中国也是如此,自古以来,谁干活,谁就会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很多时期,汉人不愿意打仗,別的人会来打仗,於是后来,汉人要么主动学习打仗,
要么被动消亡。”
曾直思考了片刻,认为还是將军把这个故事讲得不好。
决定歷史的向来是非凡人。
百姓註定了是盲流。
“张巡抚已经下令永兴军往丰州开拔,胡总兵应该晓得轻重,我猜他很快也会行动。”曾直不再聊这个话题,谈起了正事。
王信也没有失望。
如果容易的话,自己早就读书从文,何必选择从军。
还是军队好。
一声令下,谁敢冒犯百姓呢。
却说张灿带著十二营兵力,合计五千余人马扑向小黄河一带,搜寻敌人的踪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