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节:危机(1 / 2)

加入书签

公元87年二月,刘弗陵即位,第二年改元为始元。

刘弗陵还只是个孩子,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登基,他就面临着诸多危机。

他弱小的身躯与巨大的台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还不习惯顶在头上沉重的流苏,肃穆的朝堂,刘弗陵显得极不自然,时不时紧张的看着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霍光表情严肃,他十分清楚,虽然自己手握武帝遗诏,刘弗陵也已登上帝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明里暗里,盯着他们的眼睛肯定不少。

斗争没有结束,反而刚刚开始。

为了以防不测,霍光吃住都在宫中,通宵达旦,不辞辛苦,看护着小皇帝手中的权力。

霍光人前风光,人后也有不少痛苦。

实际上,说句不好听的,武帝一生很辉煌,但他留下来的却是一个浮华过后的烂摊子,虽说武帝最后那几年休养生息,民生有所恢复,可比起最好的年景,还是差了不少。

刘弗陵的起居生活也让他伤透了脑筋。

刘弗陵没有太后,六宫无主。刘弗陵是个孩子,孩子就难免有孩子的脾气,总难免有哭闹任性不讲道理的时候,要是常人家的孩子,一巴掌扇过去,孩子也就乖了,可刘弗陵是天子,打不得更骂不得,只能哄。

哄人可不是霍光的强项。

霍光头都大了,他可谓即当爹又当妈。一段时间下来,霍光就吃不消了。

为此,他找来了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加封其为长公主,史称盖长公主,入宫照顾刘弗陵的起居,才暂时解决了燃煤之急。

不过,此时的霍光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盖长公主会成为他的敌人。

霍光所料不差,刘弗陵登基会有人不服,而不服之人他也猜得八/九不离十。

燕王刘旦非常不服气。

他聪明,他勇武,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年,可他老爹却偏偏要将皇位传给一个孩子,任由权臣分享刘家的权力。

你说他能服气么?

他不能,所以,当武帝遗诏传到他的燕国的时候,他就放出话去,“玺书有问题,封纸小,京城可能有变。”

接着,他就派人到长安密切打探长安局势。后来,探子回报说朝廷要赐他三十万钱,加封一万三千户的时候,刘旦就露出了他的真面目,“我当为帝,为何要他们来赐封。”

刘旦不仅如此说,更是如此做的。

他秘密与一些诸侯王的子弟结盟,打着修武备的幌子练兵,开始了他的夺权计划。

刘旦的行动自然逃不过霍光的耳目。

霍光不担心朝中局势,他这几十年官场生涯,一直以低调稳重著称,几乎没有什么政敌,丞相田千秋是个老实人,御史大夫桑弘羊对民生的兴趣远高于权力。另外两位辅臣,金日磾正派稳重,上官桀尚武且心机不深。

因此,霍光最为担心的就是外面的诸侯王,诸侯王之中燕王刘旦又是首当其冲。

可面对刘旦的不轨行动,霍光现在只能隐忍不发。

动手的时机尚不够成熟。

刘旦秘密地谋划着谋反一事,他的郎中成轸鼓动他说,“只要大王一发兵,国中连女子都会追随大王。”

这句马屁话让刘旦大为开怀,他与他的盟友刘泽把檄书传给各郡国,一为造反造势,二为鼓动更多地诸侯加盟。

檄书上写,“少帝非武帝子,大臣共立,天下共诛之。”

按刘旦等人的计划,齐孝王刘将闾的孙子刘泽发兵临淄,杀掉青州刺史隽不疑,隽不疑由当年的御史大夫暴胜之举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泽十分忌惮他。

而刘旦则在燕国招募不法之徒,打造兵器,演练兵马,就等着约期一到,便举兵反叛。

燕国有不少忠于朝廷的官员劝谏刘旦,刘旦则毫不留情,前后杀了十五人。

刘旦在燕国忙得不亦乐乎,他的盟友刘泽在临淄却已经出了事。

同为皇族的瓶侯刘成得知刘泽的阴谋,知道事关重大,将事情告诉了青州刺史隽不疑,隽不疑当机立断,立即带兵将刘泽捉拿。

刘旦得知刘泽已被捕,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隽不疑将事情向朝廷报告。

霍光很快作出了回应,派大鸿胪丞前往齐国调查,调查的结论直接指向了燕王刘旦。

大鸿胪丞做不了主,只能将事情向上面报。

摆在霍光面前的又是一道难题,刘旦的谋反已经是铁板钉钉,证据确凿,按国法家法,都应该处死。可霍光心里清楚的很,一旦处死燕王,后面的局势将更难断定,处理不当,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可能要重现。

燕王是天子的亲兄弟,如果他霍光一上台就把天子的亲兄弟处死,那必然招致天下诸侯的不信任。可留下燕王,等于放虎归山,将来必定也是个后患。

这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