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封狼居胥4(2 / 3)

加入书签

他们之前放言汉军不敢度过沙漠与之决战,现在汉军过来了,他们如果还来偷袭,即便得胜也有胜之不武的嫌疑。

伊稚斜不愿意获取这样的胜利,他想要的是硬碰硬打败卫司令的名声,但伊稚斜也不是傻瓜,他千方百计用激将法把汉军激来,不是请客吃饭,让他们来打酱油的。

所以,如卫司令所料不差,待汉军稍作喘息,匈奴的骑兵就会呼啸而来。

卫司令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果断下令所有武钢车(有巾盖的战车)环营列阵,以免大营遭受匈奴骑兵的冲击。

营盘扎稳后,卫司令发出了第二道军令,他下令五千骑兵为前锋,出击抵挡匈奴的第一波攻击。

果不出所料,伊稚斜没有闲着,他的一万骑兵已经从阵中冲出,直奔汉军的营地而来。

在两军铁蹄的奔腾下,大地开始发颤。

两军很快纠缠在一起,尽管匈奴先锋军一倍于汉军,不过卫司令派出的也是精锐,匈奴骑兵并不见得占优。

伊稚斜憋了一口气,他让这一万精锐骑兵打头阵,目的是希望他们打胜仗,挫掉汉军的锐气,如能干净的消灭他们,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卫司令的想法则稍有不同,他当然知道伊稚斜派出打头阵的骑兵会全力以赴取胜,在气势下压倒汉军,他也希望头阵能取胜,不过他认为不胜也情有可原,毕竟伊稚斜已经在此地以逸待劳数月,而汉军是人困马乏,立足未稳,他的阵式也未完全摆开。他只希望先锋部队能尽量缠住对手,拖延时间,待他排好兵布好阵,那就有了必胜的把握。

两军先头部队打得不亦乐乎,伊稚斜不断地在后面督战,匈奴的战鼓从未停歇,而汉军的战鼓也不示弱,战场上已经到了白热化了。

即便是匈奴两人战一人,不过,在卫司令的**下,这支前锋部队,战法精湛,阵法纯熟,他们知道人数不占优,迅速变阵为以少对多式,背靠背抱团对抗,这样巧妙的安排就像一个人有了三头六臂,前后长眼,尽管被围住,却能经受四面八方的冲击,各小团队之间又互为犄角,互相策应。

另有游兵穿行于阵中,发现哪块要被敌方吃掉后,马上补充进去,加入战斗。

如此一来,双方竟然势均力敌,这对于单兵能力极为强悍的匈奴骑兵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他们战到日头西下,也没有分出胜负,而且双方伤亡相当,见一时无法取胜,伊稚斜似乎有点气急败坏了,他们的战鼓擂的更想更急了。

卫司令注意到了战场情势的变化,他料想伊稚斜马上就要放弃试探性的攻击,倾巢而动了。

果然,匈奴阵势大动,伊稚斜已经下令所有部队向前压进。

卫司令深知真正的决战时刻已经来临,他虽然热血沸腾,但也非常冷静,在向全军发布命令之前,他早已观察好了附近的地形。

战场形势瞬间千变万化,随着匈奴骑兵倾巢而动,匈奴的先锋军士气大振,渐占上风。

见此情形,卫司令向后一挥手,汉军万马奔腾,武钢车夹在骑兵之间,看似各处分布,实则各有层次,遥相呼应。骑兵之后,是步军,他们敲打着盾牌,喊着整齐的军令,快速地跟在骑兵后面。待骑兵跑出数丈之后,他们运动到高地,便见令旗挥动,除了继续喊军令,停止了进军。卫司令继续命令,强弩手列前,准备射出第一波箭雨。

按卫司令的作战意图,前冲的骑兵在不久将分成两队,攻击匈奴左右两翼,任匈奴前军往前冲,正面还有强大的武钢车等着他们,这时候箭雨就可以倾盆而下。

汉军骑兵开始分开,朝匈奴两翼运动。匈奴骑兵见汉军行动诡异,却并没有放慢速度,而是继续山呼海啸向前卷来。

两军都呼啸着杀向对方,如果不出意外,这定是一场血腥大战。

至于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了。

眼看两军马上就要交锋了,突然。

真的是突然,突然天昏地暗,突然飞沙走石,乃至于数尺开外,看不清人影。双方士卒们的眼睛被风沙吹得难以睁开。

除了叮叮当当的兵器相接声,还有那飞沙走石的呼呼声,双方似乎已经不辨你我了。

情势生变,卫司令也作出了改变。

他下令骑兵放弃攻击两翼,继续向匈奴后方运动,务必要围住伊稚斜和他的部队。

伊稚斜果然敏锐,他嗅到了危险,不过等他要应变时,已经晚了,汉军已经对他们形成了合围的形势。

“卫青怎会有如此多的人马?如此看来,他们的人不下于十万。”伊稚斜心头打着小算盘,额头上开始冒汗。

从卫青运兵用阵来看,他知道,此人的确是名不虚传,况且对方人马也不少,加之因为飞沙走石,自己又陷入包围圈,情势对他来说已经非常不利。

伊稚斜从来都不是个一根筋的人,明知打不过,他便不会拿着自己的头颅冒险。

于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