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杀功臣一(2 / 4)
>
最弱小的诸侯王却敢大张旗鼓的第一个造反,我们在佩服他的勇气的同时,不得不怀疑他的智商。臧荼反后,刘邦御驾亲征,臧荼部下纷纷反水,两个月内,臧荼就兵败身死。
这次叛乱,来的快,去的也快,在随处可见谋反大案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件案子实在太不值一提。
由于叛乱的规模小,时间短,连史家在记载时都惜墨如金。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做深入些的分析。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统计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往往会隐藏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而大多数的史官们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富贵的留恋,经常委曲求全,帮着领导说话,从而让后世的人们陷入云里雾里。
正是因为有着迷雾,分析才有了更大的意义。真相只有一个,只有分析才能得到。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关注本次**型性谋反案。
喂,后排打瞌睡的同学,对,说你呢,就是你,不要再流口水!
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再一次强调掌握探究历史迷雾的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臧荼有谋反的实力吗?
燕王臧荼是跟着陈胜起家的,陈胜死后,他跟随陈胜部将韩广恢复了燕国,后来,他把韩广杀了,自立为燕王。他做了燕王后,不思进取,只求自保,韩信一灭赵,便望风而降。在汉初七大内诸侯国中,燕国的实力最弱,而且燕代之地,靠近边塞,北临匈奴,人口稀少,国力不强,虽说燕国弱,但如果从汉朝一盘棋来看,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古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而燕代之地即是大汉朝的北大门。
再则,燕王臣属中能臣强将几乎没有,要跟中央政府抗衡,无异于螳臂当车。
可以肯定的说,燕王不具备谋反的实力!
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却主动造反,而且偏偏选择刘邦统一天下,力量强大的时候造反,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
那么,他造反的动力在哪里呢?
相信接下来的分析会让你明白过来。
一个人要干掉另外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情杀,仇杀等等,但对政治人物来说,你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为情是假的,为仇也是假的,只有政治利益的争夺才是真的。那些挂在嘴边,写在纸上,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而已。所以,如果你相信吴三桂会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恭喜你,你被平西王彻彻底底的给蒙蔽了。
因为没有记载,臧荼采用什么造反口号,无从得知,我们所知道的只有某年某月,燕王造反;某年某月,燕王兵败。
以臧荼的经历与能耐,他没有必要反更没有能力反,如果要反,早在楚汉打得不可开交时,他完全可以攻城略地,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扩大地盘。
可是,他没有。
臧荼没有造反的需求,可他的的确确造反了。以刑法理论来解释,犯罪的主观故意除了自发产生,还有胁迫产生!
分析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了。
结论是,臧荼被迫造反。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能有这么大能耐,逼迫一个诸侯王?
关于背后元凶的问题,有一条普遍用于破案的经验很值得借鉴,那就是谁从中得益最大,谁就有最大的嫌疑!
也许你会马上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卢绾。
卢绾同志,不要激动,这个案子还没最终定论,请坐下!
当然,卢绾老兄并不是没有嫌疑,臧荼死后,卢绾马上被任命为新燕王,两件事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
卢绾同志虽说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村出生,两人打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形影不离。但在大汉开国的功劳薄上,卢绾没有几件拿得出手的功绩,却被封为长安侯,封地在长安最肥沃的地方--关中沃野蓝田,而且官至太尉。
臧荼一死,刘邦就示意大臣上书奏请卢绾做燕王。
卢绾老弟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刘邦的信任是分不开的。
换句话说,刘邦之所以能那么信任他,是因为可以控制他。
最终,我们的推理指向了卢绾背后的身影--刘邦。
对,就是刘邦。
他无疑是整件事最大受益者,这也符合正常的分析。
你可能又会说,那可不一定,也许刘邦真的是念及当年的兄弟之情,为了封他为燕王,再逼反臧荼呢!
我不否认你的想法,但是,我们以上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要告诉你,揭历史中君君臣臣的老底,你必须站在利益斗争的立场,否则,你就号不准历史的脉搏。
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刘邦同志一起来做些特别的探讨。
好,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刘邦同志,你这样做会不会略显龌龊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