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不再郁闷(2 / 3)

加入书签

寡人好封赏他。”

萧何摇摇头,“大王,不能这么草率,拜大将军跟儿戏一般,这么对待他,估计他也呆不长。”

刘邦想想也有道理,“那该怎么办?”

“拜大将军是大事,按古礼大王理应斋戒三日,然后筑坛备礼,于千军万马前宣读任命!方是合乎礼节!”

“不是吧,拜大将竟然要这么隆重,不过寡人听丞相的,就按您说得办!”

现在这情况,刘邦只能极力笼络人心。

韩信人生的转折点终于在日复一日的寂寞中等来了。

这一天,对他来讲,是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决定离开汉军的时候,本已经绝望,没想到萧丞相会日夜兼程的追赶自己。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

韩信的心中对萧何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前些日子,我韩信只是个管粮的小官,而今天,我,却是统军数万的大将军。韩信心中感慨万千。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生往往绝处逢生。

这之前,韩信虽再无饥饿之困,却有心灵之困,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哪里,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梦想能不能实现,而今天,他知道,他的未来不是梦。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就不会被埋没,值得每个人深信。

公元前205年六月某天,吉日。风轻云淡,汉军将士整齐列队,将领们一早醒来,都议论纷纷,有高兴的,有嫉妒的,有狐疑的,高兴的是以为这大将军非自己莫属,嫉妒的是以为大将军非某人莫属,狐疑的是拿不准汉王到底想拜谁为大将。

但不管怎样,这一天都是好日子。

随着传令官一声高呼,“拜将仪式开始!”

军乐悠扬。

“韩信登台!”赞礼官高声道。

这四个字一出口,很多人都差点昏过去,太意外了。

汉军将士开始议论纷纷,铙鼓争鸣声中,夹杂着一片嘘声,“这不是那个管粮官吗,怎么,他要当大将军了?”

“是啊,这个人不会有什么来头?”

“有什么来头,我认得他,原先淮阴城下要饭的。”

“这叫什么事,要饭的居然能当大将军,汉王不是急糊涂了。”

“别瞎说,汉王自然有汉王的道理。”

众将士一头雾水,而韩信却不紧不慢地登上拜将台,这是属于他的时刻,而这个时刻早就应该到来。他面北而立,在赞礼官的吆喝下,拜将仪式开始:授印,授符,授斧钺。仪式庄重而肃穆。

仪式完毕,刘邦为免众将不服,当众宣布:韩信可以节制所有在外军机,如有藐视韩将军者,可以先斩后奏。

汉王给了韩信想要的一切。他这么做是颇有深意的。拜将大典虽是按古礼搞得这么隆重,但可不仅仅是走流程这么简单,借用筑台拜将的机会,刘邦一是展现自己求贤若渴的形象,二是给韩信巨大的压力。

他要告诉韩信,这大将军可不是随便能当得了的,给什么样的待遇就得拿出什么样的业绩。

韩信没有一丝愧不敢当的神色,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让人顶礼膜拜的自信。这一天的到来,他等的太久太久,在他的梦中,曾无数次梦着自己站在这个高高的拜将台上,而今天,终于梦想成真。虽然巨大的光环后面有着巨大的责任,但他相信自己。

拜将仪式顺利闭幕,接着刘邦迫不及待地给韩信出了第一道考题,这是最常见的考题,也是最难的考题。

这种考题到处皆是,上至皇室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它在我国几千年的科举考场中,甚至现在的政治考题中都会出现,简单说来,就是论天下大势!

你要是回答,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恭喜你,你能得鸭蛋。

答案很正确,但是没有用。

能很好地回答这种问题的人,不多。

韩信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霸王虽然勇猛剽悍,但是也有致命的缺点,第一,封赏不均。第二,妇人之仁。第三,残忍暴虐。第四,弃咸阳而都彭城。第五,错封三秦之王。第六,击逐义帝。而反观汉王,则深受百姓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此韩信提出,东略首选是出兵三秦,占据关中,再图天下,这是很著名的《汉中对》,可以与后来诸葛孔明的《隆中对》相媲美。

韩信一席话,让一直心情郁闷的刘邦喜笑颜开,恨自己不能早用韩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信对时局精准的把握,令人敬佩。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韩信能回答,张良也能。

韩信平步青云间接体现了刘邦在用人上的不拘一格。

汉军将士从韩信拜将中看到了一种希望,跟着刘邦,只要努力,只要有才,再加上运气好能活得长一点,就一定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