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地震来了(1 / 2)

加入书签

大华平康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皇上摆驾巡游镇山省。,皇上出巡,何等大事!历朝历代,准备时间至少是两个月以上,甚至长达几年。当今皇上如此快就出行,即使傻子也知道出了大事。知道消息的人撇撇嘴,什么也不说。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一些没有消息来源的人还在猜测,当今皇上在位以来,从来没有出巡过,难道镇山省有人想造反?皇上要亲临镇压?

准备也实在仓促了一些,巳时正,皇上准备出发的时候才发现大华的擎天柱文定国大元帅没在,一边动身,一边派人通知文定国,希望文大元帅也能跟着出行。要是文定国不在了,这天下不知道还是不是安稳。

文定国在头天傍晚就知道了详细的情况。朝廷的武官中,多数是他以前的老部下。一些人安排好自己家人的转移之后,也终于想起了这个大华的军神,这个不朽的传奇,这个年迈的老人。文定国安静地听完老部下的话,挥手让老部下离开。早朝发生的事情,到傍晚才来告诉自己,是什么意思?还不是因为被要求留下心里不舒服!或者来套近乎,希望以后自己提携一把。自己能做什么?自己都是被遗弃的对象!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文定国内心一点也不希望皇上此时离开京都,更不希望皇上封锁消息。无论地震在哪里发生,受到损害的都是大华的子民。北疆传书要求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的准备,就表明了北疆已经在做准备。何惜生天纵奇才,为民着想,不喜欢扰民,这次都传出消息,那么地震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了。何惜生在这方面也一定有一些办法,能够把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可是朝廷中人,为了所谓的安定,居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封锁消息!还意图问罪何伯爵!

文定国非常失望:这就是数十万将士浴血保护的朝廷吗?这就是他一生尽忠的朝廷吗?要是朝廷完全不相信何伯爵的话,就不会这样匆忙“出巡”。左右不过半个月,就算是一个月,就算完全没有发生地震,社会又会有多大的混乱?生产又影响得了多少?百姓的感激比埋怨要多得多。这件事迟早是会泄露出去的,到时那些在地震中侥幸逃生的人的心里眼里,就只会有何伯爵,不会再有朝廷,不会再有皇上。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皇上如此做,不是自毁城墙吗?民心失去,就再也不容易回来。何伯爵得到了民心,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能让大华灭亡。皇上让华存孝留下有什么意思?古时候,边关告急,皇上御驾亲征是有的,太子监国也是有的。可是这次不是边关告急,国家也没有在危急的时候,华存孝也还没有封为太子。名不正,言不顺啊!秋试很快就要举行了,可是多数大员都离开了,这秋试就放弃了吗?

当皇上派人来传令时,文定国也没有半点喜悦和激动。皇上看重的不是自己这个人,而是自己在大华的影响力。皇上收买的是臣心,不是民心。文定国冷静地对传信的太监说:“请转告皇上,我老喽,受不了颠簸。我就不去出游了。”

太监也不愿意耽误时间。这地震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还是越早离开越好。文定国自己不想走,有什么办法?

午时初,皇上的队伍都离开了京城。华存孝走进了郑宝儿的寝宫,郑宝儿阻止了华存孝上床的想法:“大皇子,现在就是你拉拢那些大臣的最好机会。一直以来,冯家势大,没有多少忠于你的人。你办学虽然取得了一些名声,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获得那些大臣的支持。你想想,只要老东西确定了华存悌为太子,就会把你赶离京城,你就很难有机会了。我们也不能在一起了。你现在就去看看哪些大臣被留下了,安慰他们一下。现在老东西的心腹都走了,晚上我们就可以无所顾忌了!”

华存孝点点头,在那两团柔软上摸了一把,出去了。

华存孝很快就知道了文定国居然没有离开。文定国的声望太高了,只要拉拢了他,军方就不会再有反对的声音。华存孝就赶忙来拜望。

华存孝赶到文府时,就听说文定国上城楼去了。文定国心里再不满,也得维护京城的安定局面。可是知道消息稍有家产的人都在准备离开。要想使大家稳定下来,现在必须要文定国亲自出面。文定国就在侍卫的保护下,登上城楼。京城的人看见文定国还在,心里就会安定下来,甚至会把地震的消息当做谣言。

华存孝很快见到了文定国。两人商量了一会儿。文定国表示,还是传书太平关,问问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救灾。皇上要求封锁消息,防灾减灾办不了,救灾也得做一些准备。华存孝也说,中下级官员都没有离开,只要地震没有发生,秋试还是如期进行。大华还需要有人来治理。

大华平康十三年八月二十三上午巳时上四十八分,何伯爵制作的钟表记载了这一时刻,一次有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降临了!震中位于隔雪省的迎风府府衙东南七十里,距京城不到一千里,距向阳省边界不到两百里,距太平关一千五百里。

震中周围五十里的房屋在十几秒之内完全倒塌,没有一座得以幸存!在屋内的人没有多少反应过来跑出了房屋,被埋在了废墟里。即使跑出去的也有很多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