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差人(1 / 2)

加入书签

“不行!以后你不签咋办?你再忙,你已经来了。蒋大人在这里,有官府的人帮忙,签合同很快的。不签也行,我觉得工钱低了,希望提高工钱;还有,以后的工钱五天一结,最多十天一结。”工匠说。

天下哪里有这本书卖?周兰山想了想,说:“你们签了合同以后农忙就不方便。你们大家都考虑考虑,核计一下,哪些要签,哪些不签。我也了解一下具体工种的工钱,还要跟蒋大人商量一下,做好准备。短工的工钱也等会儿再说。”

“好!我想,我们半个时辰能考虑好。希望你们半个时辰也能做好准备。早点办好早点安安心心地干活。”说完,大家一窝蜂地跑到旁边去商量了。其实大家根本用不着这时商量了,很多事情早就有计划,只需要按照计划实行而已。大家围在一起还不是确认一下哪些人怎么做,然后聊聊天打发时间。反正今天的活干不干,工钱已经结了。没有多少人愿意白干的。

合同的格式是固定的,内容写完之后双方和证人签字画押就行。证人可以不限制,只要双方认可就行。为了得到更好地保证,多数合同的证人是官府。官府为了节约时间,一般都准备有大量的空白合同,只需要将其中的空白填好。经过官府的合同,官府都要存档,万一双方哪一方的合同不见了,对方要违约,就可以翻查官府的档案。当然,经过官府的合同,就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周兰山和蒋光烈商议,希望合同尽量少签一些,请蒋大人派回去拿空白合同的人回来说,空白合同不多了,暂时就签这么多,下次再说。蒋光烈心想,你还是不听劝告啊,那我可不管你的死活了。面子上他也不会得罪周兰山。周兰山的父亲周子轩曾做过巡抚,同窗、同僚都很多,将来跟自己使绊子可不好。他暗中用手指了一个府衙的书吏,悄声说:“这件事我不知道,你去跟他说吧,待会儿我就叫他回去拿。”

周兰山把那个书吏拉到一旁,如此这般地说了一下。书吏知道蒋大人点了头,这件事也不违法,只是拖一段时间,自己还能得到好处,就答应了。

书吏得了蒋大人的命令,飞奔回府衙拿合同去了。

周兰山询问瓷窑管账,各个工种签合同的工钱。管账干了几十年,对与瓷器有关的各种价格工钱如数家珍,报得清清楚楚。

半个时辰后,书吏来了,大声报告蒋光烈,因为很少用,就没有注意清点,空白合同只有两百多份了。瓷窑的人太多,肯定是不够的。关内府没有书坊,今天来不及了,明天去太平关赶印一些。

周兰山就请工匠的代表商议,工匠代表表示理解,说本来想签八百人的,既然这样,那就一些人先签吧。

合同正式开签。一共二百五十六张合同,又是一式三份。就只能有八十多人才能签合同。书吏填写空白,就是双方的姓名,工匠的工种工钱,合同的期限等。然后是双方签字,蒋光烈盖印。

然后是谈短工工钱的事。凡是没有签合同的都是短工。双方左磨右磨,短工都增加工钱,视工种不同,增加的也不同,最低的力工,每天增加一文;最高的技工,每天增加五文;其他的各自不等。结账也明确了,十天一结。

一切忙完,天也快黑了。今天是无法干活了,还是明天吧。周兰山今天也回不了太平关了,只好明天回去。周兰山告诫了周振白一番,然后就到府衙去了。

第二天,九月初三,周兰山到瓷窑转了一下,看见来了很多人,放心地离开关内府,回太平关去了。他也知道损失非常严重,但是只要能到时交货,这点损失不算什么。如果到时无法交货,那个损失就太大了。他问过管账,管账说了,只要人数减少在一百人之内,还是能够按时交货。

周振白吸取了吴大用的教训,没有去巡查。他对瓷器的生产过程、价格完全陌生,一大早就让管账给他详细介绍。还没介绍完,周兰山又来了。把周兰山送走之后,周振白继续让管账介绍。突然,管账大叫一声:“不对!”起身就往外跑。周振白觉得很奇怪,也跟着跑过去。

管账跑到上釉的地方,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他刚才想起,釉缸是打破了的,上釉必须来找他在仓库里拿。可是过了这么久,没有人来说要开仓库拿釉子,肯定就有问题。现在明白了,上釉的人一个都没有来。上釉的只有几十个人,平时也呆在屋子里,根本不会有人注意。上釉是瓷器的一道必须的工序,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要说这里还找得到其他一些会上釉的人,可是技术太差了,要是不合格,损失更大。没有合格的上釉的人,瓷窑根本无法继续烧制。管账连忙跑向各个环节,除了上釉的人,其他一个人也没少。

周振白问他在看什么。管账就把情况告诉了周振白,然后说,他要查看一下合同。周振白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刻取出合同。两人完全翻看了一下,没有一个是上釉工。周振白问管账怎么办?管账说,必须去找上釉的人,请他们回来上工,最好还是派快马去追东家,把事情告诉他。周振白倒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一方面派快马去追周兰山,一方面和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