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正式收徒(1 / 2)
何惜生回到关外府后,到军营的临时学校去了一趟。他是很久都没有去过学校了。落座后,还没等何伯爵开口,文献中就像下级一样向他汇报。
文献中告诉他,学校教学进行顺利,三个月的时间,一些大的学生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全民识字的水平,希望回家学手艺谋生。如果那样,就会有一些老师空余出来。这些老师怎样安排,希望何伯爵能够说明。还有字典研究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到底罗列完所有字没有,根本说不清。字义的解释也不知道是否完美。他现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专门从事字典编撰的人也没有了什么心思。好吃好喝地供着,几天都无法动笔写一个字,而且不知道怎么下手。这样对得起老师文献中吗?对得起何伯爵吗?何惜生哑然失笑。上个时空,《康熙字典》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都不能说是完美。
何惜生提出,停止专门研究字典,把现有成果整理印刷出版。这是大华国第一次出现的,书名就叫《新华字典》(这不是笔者有意的)。在出版序言中罗列所有参加编撰的人员,另外写明,希望任何人提出修改意见。只要是说得有道理,而且是第一个指出某一处的修改,都可以获得至少一百文的奖励,并在以后再版的序言中留下大名。要说一般的儒生,对百十文不一定放在心上,但是对能在出版物上留下名字,就可能流芳百世,很是热衷。以后每隔一年汇集所有的意见,修改再版。现在是活字印刷,修改太简单了。当然每一次印刷,要注意校对,反复校对,尽量避免错误和遗漏。从事研究的人如果愿意留下的,都可以去学校教书。老师目前不会有剩余,因为不识字的百姓还很多,只是暂时学校不能容纳那么多人。只要有人,他还可以组织去蒙匈支教,也可以进行百姓识字教学。蒙匈也多次希望多派些老师过去,只要愿意去的,都可以去。规矩按以前的规矩办。以前的人有些已经传回消息,在蒙匈待遇很好。蒙匈小孩在这里,就更不担心安全了,去的人应该更多了。关外府的成人识字由于办学校已经中止这么久了,有些人还以为不再办了。以后这些事就文献中自己拿主意,不需要事事都和他商量。如果钱不够,就叫姚顺德从何伯爵的账户上划拨。另外,何惜生告诉文献中,不需要磨墨的墨水已经研制成功,很快就要投入市场,不光是节约时间的问题,成本也不高,因此学校不要再进相关的货物。钱虽然不多,一个学校算起来还是有一笔的。学校完全是靠何伯爵维持,以前的捐款是全民识字用的,只有到了关外府后的捐款才是学校开支。
何惜生了解了蒙匈儿童和小勇和小武的情况。何惜生最近太忙,也没有问过水仙和金珠。文献中不很清楚,水仙还在上课,就把金珠找来了解情况。蒙匈儿童有金珠的高压管着,老实得很。体育是与其他班一起上的,学生太多了,各班分开很难安排过来,军营安排的体育老师也有限,不能专职干这个。蒙匈小孩比较多,可以自己玩耍。他们游戏的种类跟大华也有一定差别,到了大华,就只能以大华的为主,他们还都是徒弟。金珠对他们的高压政策,也让他们老实得很。除了体育课与其他班合上,金珠带着他们离开教室外,一般都和水仙在教室里,一边守着他们,一边也学习识字、做算术,协助水仙批改一些作业。小勇和小武就不好说了,除了拼音和算术,他们学过的字、文章太多,水仙既不能按普通的学生来要求,又找不到更好的要求。不能他们学过了,懂了就到外面去自由活动吧!不过这两个小子倒是相当老实,一看就是装出来的乖乖羊。何惜生知道他们是怕自己赶他们走,觉得这样对他们不好,也没说什么。
晚上,何惜生把两个小子叫到面前,问:“小勇、小武,你们在学校过得好吗?”
“好!”小勇说。“不好。”小武说。小勇马上就瞪了小武一眼,小武连忙说:“好!很好!”
何惜生笑了笑,脸色突然变得阴暗:“哼!不老实!小勇特别不老实,明天就回太平关;小武意志不坚定,明天也回去。”
两个小子连忙跪下了:“师父,你不要赶我们走啊!我们可没有做错什么啊!”
“你们没错?在学校真的好吗?我不喜欢听谎话。”
“我们错了!学校过得不太好!”
“有什么不好啊?”
小勇说:“前段时间还好,我们没学过拼音和算术,每天学的还不少。可是后来,拼音学完了,那些字我们都认识,多数文章也读过。除了算术课,我们每天坐在那儿难受,什么也不敢做。就是算术课,我们很快学懂了,其他人还不懂。师娘还在上面重复一遍又一遍。烦透了!”当然了,那些蒙匈小孩从来没有摸过笔和书本,小勇他们从七岁就开始学习,相差实在太远了。
小武说:“我也是。还有哇,上体育课,有时要做游戏。一次斗鸡我把别人撞哭了,我也吓住了。从此我都不敢跟他们做游戏了。我们练过武,力气大,不怕疼,那些同学我一个可以打几个。他们见我们老实,有时来逗我们,我们也不敢还手。”
“哈哈哈!两个傻小子!起来吧!学校过得不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