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2 / 2)

加入书签

华同样没好气地直接给他下了命令。

“你在屋头把家看好,娃娃和畜生都经佑好。”

当初逮了六只小鸭子,经过这一个多月,已经长大了一圈,虽然还是小鸭子,好歹褪去了那一身奶黄的绒毛,而且因为养的精细,又在丰收季节没有缺吃的,竟然一只都没有养死,让杨妙华觉得这年头就是畜生都跟人一样更能熬,又觉得这重生果然是占了些气运的,所以半个月前又逮了四只鸡仔回来,如今家里除了四口人之外,还多了这十张嘴巴,也是不容忽视的。

想到这里,杨妙华觉得这决定确实是最正确的,是得留个人才行——小娃娃尚且可以托付给孙家那头,这十张嘴可不好随意交付给别人。没人盯着也不放心,就让赵福安在家待着好了。

至于她自己,嗯,既然都拿全家的主意,一个人跑县城而已,又有什么做不得的?

心头发狠,又确实是继续了许久的勇气,之前就想去没去成,拖到现在,被赵福安这么一刺激,她反倒是清醒过来了。想要赵福安立起来是好的,可真想依靠别人也还是不成的。

现在赵福安不听话,不就是还没见到足够的好处么?她就不信她真的赚到钱了,赵福安还会这么不知上进!

再说,上辈子修了公路通车后,她一个人去县城看病啥的还去的少吗?只不过那是当天往返,现在山路要难走一些,少不得还要在县城招待所住一两晚的罢了,难道她就能怕了?

说干就干,杨妙华做好准备,隔日凌晨就扛着大包小提上路了。没有钟表,也看不到个时间什么的,秋收过了,天气转凉,现在白昼也没那么长,她也只能从隐约的天光中判断个大概时间,反正能赶上公社的驴车就行。

这也是她跟人说好了的,现在公社的驴车主要还是公家在用,说是公家,真要算起来也就是公社那些个干部家在用,毕竟平时大家伙都在生产队劳作,流动的需求比较少。就是走亲戚也就是逢年过节,亲戚远一些的走个两三个小时也是常态。杨妙华也算是搭的人家的顺风车,因为提前做了功课,她带着大包小提的到了石桥公社下了驴车,再转搭班车去往县里。幸亏现在不是年节,车上没那么拥挤,不然她即便蝉蜕装的少,人多了挤两下也够呛。

招待所就在车站旁边不远处,杨妙华记性很不错,从车站出来就直奔招待所,只是中途出了个小插曲,有红袖箍拦住了她,许是见她大包小提的,怀疑她是乡下来黑市上做买卖的:“从哪来的啊?这么多东西干嘛的?”

不过杨妙华一点都不心虚,她先是把自己的介绍信递过去:“红旗公社的,来供销社送点东西。就这嗯啊子壳壳,我们公社供销社的让自己拿到县城供销社来,我就拿来了。”

说的是实话,她可完全没有脸红心跳。

那红袖箍和同伴一道看完了介绍信,捏在手里,又看她打开的蛇皮口袋,还伸手搅了两下。

杨妙华看得心疼:“轻点轻点,这碎了可就卖不上价了。”

“真送到供销社的?”那红袖箍还不死心提了一下,确认很轻,底下不可能藏了其他东西,这才把介绍信递还回去。

但不等杨妙华伸手去接,大妈又猛地顿住:“那个口袋里呢?又是什么东西?”

“真送到供销社的,不信您可以跟我一起去。”杨妙华还点头呢,被问到也没惊慌,“对了这位大娘,您要是跟我一起去供销社的话,还得先去招待所,这些个山里的青菜是我捎给亲戚的,得先把这些菜送了我才好去供销社呢。”

“啥子大娘?不要来这些。你亲戚在招待所?这些都是送亲戚的?”

那大娘又把装菜的背篓口袋都给翻了一遍,还真就是些寻常青菜,没什么特别的。

杨妙华说起谎一点都不心虚:“是啊,远房亲戚。还是上次来县里才相认的。她运气好,在招待所工作呢,也不容易,我也难得来一趟,就顺带着捎些我们山里的菜上来,反正我们山里就这些多……大娘哦不同志,这是不是都不行啊?哎哟,要是不行的话,这些菜可咋办哟?难不成都丢了?同志,那这样,也别浪费,你们拿去吃,也别嫌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