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名不虚传大先生(1 / 3)
第642章名不虚传大先生
周浩然跟俞兆林聊了半个小时。
简单了解了下他的公司现在的发展状况。
就很唏嘘。
三年前,保暖内衣的市场在国内还没火起来呢,最早做这个市场的就是俞兆林,并且大获成功,堪称是业内第一。
把市场带火了之后,跟风者就陆续出现了。
包括南极人。
短短过去两三年,形势就变了。
俞兆林从行业第一,变成了行业边缘,甚至陷入了危机之中。如果任由危机扩散,还采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置,那俞兆林的颓势很可能就会愈演愈烈,最终破产。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反面性。
竞争太激烈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要么很多人都反对搞市场这一套呢。
过去的计划模式,就没有这样的担心,把企业做起来了,就等于拿到了行业“指标”,闷头做就行,甚至稀里糊涂的混吃等死也行。
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生存担忧。
经过周浩然的了解,发现俞兆林还是很有实力的,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不过经营模式出现了严重错误,自产自销的重点错了。
周浩然为南极人的策划,是在“销”的领域投放大量资金。
说白了,就是要大钱砸广告。
俞兆林不一样,他们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在了“产”的领域,就跟过去国营企业搞的那一套似的。赚钱了之后,他们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来做工厂。
只有设备先进了,生产出来的保暖内衣才会更有效率、品质更好。
俞兆林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大先生,俞兆林有着全国最好的保暖内衣生产线。现在国内的保暖内衣,很多还是作坊式的生产呢,包括南极人。都是把订单下给很多小作坊,一家几千件几万件,都很零散、很分散。”
周浩然“嗯”了一声。
他自然知道。
“化整为零”本就是他的主意。
俞兆林接着说:“好一点的厂商,最多也就是半自动化,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靠着手工和缝纫机的配合。”
周浩然问:“你们不是”
俞兆林道:“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等发展起来之后,我们就改了。过去三年,我们先后投资了2.7亿,从德国引进了生产线。可以这么说,俞兆林有着国内最好的保暖内衣生产线!”
周浩然惊讶的问:“三年投入了2.7亿做产线,你们赚了多少”
“账上已经没什么现金流了。”
俞兆林不由得苦笑。
周浩然暗暗摇头。
发现了俞兆林的致命弱点。
引进生产线就掉了2.7亿,后续还要建造工厂、培训工人,以及采用跟生产线适配的原材料……这得多大的成本
这种顶级生产线,其实有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造假困难!
手工做,标签上写的是纯,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廉价的涤纶。
灵活性强。
可以随时调整。
顶级产线就不行了。
不适配,就可能导致机器故障。
这就没法造假了。
不能造假,成本就大大提升了。
别说这90年代了,哪怕是二三十年后,国内的服装生产行业里,也很少采用这种全自动的顶级生产线,更多的都是以小作坊订单为主。
因为成本低,因为便宜。
因为量小节奏快。
这样的优势,推动了很多服装电商走向了全世界。
缺点就是假冒伪劣太多。
不是假货。
而是真货就是假的。
俞兆林看出来了大先生的不以为意,“大先生,我这样做,是不是错了”
周浩然点了点头,“俞老板,这做生意跟打仗是一样的,看起来是背后的运筹帷幄、精妙巧思,其实最核心的本质是数学。想成为大企业家,就跟成为军事家一样,首先得有数学思维。”
“数学……”
俞兆林沉默下来。
周浩然道:“费2.7亿引进生产线,成本的浪费太大了。”
俞兆林有些不服气,“大先生,我这是全自动的生产线,不是那种小作坊模式了。我这工厂里,只有300多个工人,产能却能顶上其他厂商2000个裁缝。”
“成本呢”周浩然摇摇头,“2000个工人,一年的开销也就2000万。你一次性的掉了2.7亿引进设备,这能养活多少产线工人你这胃口是不是太大了”
“可是……”
俞兆林不太认可。
周浩然一挥手,打断了他,“在国内做市场,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廉价的人工成本。取长补短,才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国内的优势是人工,欧美的优势是机器。俞老板,你本末倒置了啊,你身边是不是有什么老外当顾问,把你给误导了”
“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