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虎啸洛都(7)(3 / 4)

加入书签

走。”她将竹简高举,“现在,我们有十万段录音,百万个回响者,全球三十六个声锚点。只要找到足够多愿意同时发声的人,就能制造一场跨大陆的同步共振。”

    老人凝视她良久,终是点头:“你需要‘和声之器’。”

    “是什么?”

    他转身走向岩壁,在一幅看似普通的狩猎图前停下,用力推开一块松动的石板。后面藏着一口青铜匣,表面蚀刻着双蛇缠绕的权杖图案??正是“不服琴”残片上的标志。

    匣内并无乐器,只有一枚椭圆形黑石,通体光滑,触之温润。于阗月刚一接触,脑中便涌入大量碎片信息:秦代乐官用此石调校五音;唐代僧侣将其埋于塔基镇压邪音;清代方士认为它是“龙喉结石”,能引动地鸣。

    “这是‘声核母体’。”老人说,“所有‘音核’都是它的分裂产物。它不发声,但能协调千万声音归于同一律动。持有者无法独奏,却能让合唱成为可能。”

    于阗月郑重接过,放入怀中。

    临别时,老人递来一张手绘地图,标记着七个未公开的声锚遗址:西藏玛旁雍错湖心岛、蒙古戈壁阿尔寨石窟、西伯利亚勒拿河岩画带、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古罗马军营回音壁、秘鲁纳斯卡线交汇点、西非马里廷巴克图古图书馆地下音室、南极罗斯冰架深处一座疑似人造空腔。

    “这些地方,都曾发生过大规模集体吟唱。它们是网络节点,也是最后的防线。若七地能在倒计时结束前同步激活,或许能逆转净音程序。”

    于阗月踏上归程时,雪又下了起来。

    车内,老赵看着她苍白的脸色,欲言又止。最终只说了一句:“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我在骆驼背上唱一首从没听过的歌,歌词全是别人的记忆。”

    于阗月望着窗外飞掠的胡杨枯枝,轻声道:“那就唱出来吧。”

    “不怕被人笑话?”

    “怕。”她闭上眼,“但更怕再也说不出话。”

    车行至阳关故址,无线电突然自动开启,播放出一段儿童清唱??仍是那首《驺虞》,但这次多了伴奏:遥远的鼓声,来自黄河岸边某个村庄的社火庆典;还有风穿过长城箭孔的呼啸,竟与笛音完美契合。

    她知道,有人已经开始响应。

    回到敦煌那夜,她立即召集团队,宣布启动“天门计划”:在剩余七十天内,联络全球回响者,组织一场史无前例的跨国同步发声仪式。地点暂定于阴山岩画群中心,时间为倒计时归零时刻。目标不是对抗净音程序,而是用纯粹的真实之声,重构系统的判断基准。

    “我们要让它明白,”她说,“多样性不是故障,而是生命的本来面貌。”

    老陈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声熵曲线,忧心忡忡:“可我们怎么确保七大地点都能准时响应?通讯已被监控,加密频道屡遭干扰。”

    于阗月取出那枚黑石,放在会议桌中央。

    “不用通知。”她微笑,“它会自己找到共鸣的人。”

    果然,次日凌晨,第一份回应抵达:西藏玛旁雍错的修行者发来一段录音,背景中有十七位喇嘛齐诵《心经》,但在音频深层,检测到一种从未记录过的次声波动,频率与黑石共振完全一致。

    接着是蒙古戈壁,一位牧民用手机上传视频:他在阿尔寨石窟前吹奏冒顿潮尔,风助其声,竟使崖壁浮现古代回鹘文字,内容为:“待众人齐声,吾等自归。”

    第三日,伊布拉音传来消息:赫拉特盲女已启程前往西伯利亚,随身携带“音核二代”与一小片从敦煌带回的金液结晶。她说:“我能感觉到,北方的雪地下,有东西在呼唤。”

    于阗月站在第16窟前,抚摸着不再闪烁的岩壁。这一次,传入脑海的声音更加清晰:

    **“你不必成功,只需开始。”**

    她翻开笔记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