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虎啸洛都(4)(2 / 3)

加入书签

么。

    她迅速取出最后一卷桑皮纸,将其铺展于雪地。这张纸未曾浸染任何现世之声,为空白之卷,专用于承接“初启之音”。她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纸上写下四个字:**声启西北**。

    血迹渗入纤维的瞬间,整张纸无火自燃,化作一道青焰腾空而起。火焰在空中扭曲变形,竟勾勒出一幅立体地图:敦煌、嘉峪关、祁连山、黑河故道……所有节点逐一亮起蓝光,最终连成一条贯穿河西走廊的声波链路。

    “他们在召唤我们。”她说。

    张守仁不再多言,十指拂过琴弦,第一声响起。

    不是旋律,不是节奏,而是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仿佛时间本身被拨动。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接连奏出,每一音都精准对应星图上的某个坐标。当第十三声落下时,嘉峪关方向的地平线猛然一颤,一道肉眼可见的声浪呈半圆形扩散而出,所过之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深埋地下的古城墙基。

    而在那断壁残垣之间,数百个模糊人影缓缓浮现。他们身披麻衣铠甲,手持青铜戈矛,嘴唇开合,却没有发出任何空气传播的声音。但于阗月和张守仁同时听到了??那是秦卒合唱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歌声低沉苍凉,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粝气息,穿越两千年的沉默,再度响彻西北大地。

    “他们不是鬼魂。”伊布拉音颤抖着说,“他们是‘声忆体’!就像塔什库尔干的黑曜石墙,这片土地记住了他们最后的呐喊,并在特定条件下重现。”

    老陈突然大喊:“快看卫星图!”

    屏幕上,一条横贯中国西部的声能带正迅速成型。从帕米尔高原到阴山山脉,从敦煌到阿拉善,三十多个历史上著名的“回音遗址”同时激活,释放出微量但稳定的低频共振。更惊人的是,这些信号并非孤立,而是彼此呼应,构成一张覆盖整个北纬39度线的巨大网络。

    “这不是自然现象。”于阗月喃喃道,“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合奏。”

    就在此时,张守仁的“不服琴”突然剧烈震颤,琴弦一根接一根崩断。但他没有停手,反而更加用力地弹奏,哪怕指尖鲜血淋漓。因为他知道,这琴不是为了演奏而存在,而是为了“唤醒”。

    随着最后一根弦断裂,整把琴轰然碎裂,沉香木化为粉末随风散去。但在那片尘埃之中,一道新的声音升起??清越、悠远,似箫非箫,似钟非钟,竟是由无数微小振动自发聚合而成的“无器之音”。

    这声音穿透云层,直抵电离层。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报告称,轨道上的传感器捕捉到一次异常的能量波动,源头正是中国西北。而远在南极科考站的那个每日吹口琴的年轻人,也在同一时刻停下演奏,怔怔望向北方:“我刚才……好像听见了千万人在唱歌。”

    三天后,地震如期而至。

    7.3级,震中位于嘉峪关西南四十五公里处。然而诡异的是,尽管地表剧烈晃动,几乎所有建筑却奇迹般完好无损。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位民俗学者提出假设:或许正是因为那夜的“秦卒战歌”持续共振,提前释放了断层积压的能量,使破坏性波形被提前消解。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传来异象。

    在日本京都,一座废弃的能剧舞台在无人状态下自行响起鼓声,监控录像显示空气中漂浮着类似汉字的光纹,拼出“琉球未亡”四字;在秘鲁纳斯卡沙漠,凌晨三点,地面线条突然发出微弱荧光,组成一段未知语言的声谱图,被当地电台意外接收并播放,听众普遍反映梦中听见祖先呼唤;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乌克兰战区一处地下掩体中,一名士兵用破损收音机搜索频道时,竟收到一段清晰的童声合唱??歌词是早已灭绝的东哥特语,内容却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翻译版。

    于阗月将这一切记录在案,但她清楚,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