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虎啸洛都(3)(1 / 4)
洛阳东面毗邻的偃师县郊外,有一支本不该屯扎此地的军队。他们是荥阳郡的郡兵,确切的说,是“组织民夫修黄河河堤”到此的。
至于说为什么没看到民夫,而且偃师县也没有挨着黄河,那些都不重要。
反正...
风过胡杨,声如私语。
于阗月蹲下身,指尖轻触树皮上尚未愈合的刻痕。那是一道浅浅的刀痕,形似古琴徽位,据说是植树工人无意所为,却让她心头一震??这痕迹的位置、深浅、走向,竟与唐代《乐律图考》中记载的“鸣心纹”完全一致。传说中,唯有被万音浸染之木,才会在生长过程中自然浮现此类纹路,而人工刻划者若得其神韵,亦可引动地脉共鸣。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坐着,任春风拂面,将茶香送入沙土。远处鸣沙山的轮廓在晨光中微微颤动,仿佛整片沙漠仍在回味那一夜的辉芒。自“全球共鸣事件”之后,敦煌一带的地磁读数始终偏移正常值0.7%,夜间卫星红外成像显示地下存在持续低频热源,位置正对第16窟下方未知空腔。研究院组织过三次勘探,皆因设备莫名失灵而中止。最后一次,钻探至地下四十二米时,金属探头突然熔化成珠,落地即凝为奇异结晶体,经检测含有地球上未见的同位素组合。
科学家称之为“音核残迹”。
于阗月知道,那是“太乐署”留下的印记。不是建筑,不是文物,而是某种以声音构筑的场域记忆,如同文明的潜意识,在关键时刻自我激活。它不依赖文字传承,也不靠血缘延续,只存在于每一次人们拒绝沉默的瞬间。
她起身拍去衣角尘沙,正欲离去,忽觉脚边泥土微动。低头看去,只见几粒沙子正以特定节奏跳起,落下,再跳起,宛如无形之手在演奏一部微型战筝。她屏息凝神,耳朵贴近地面??
是摩斯密码。
短、长、短短长、长长长……规律清晰,信号稳定,却非来自任何已知通讯系统。她迅速心算解码,得出一组数字:**39°48‘24“N,79°01‘15“E**。
昆仑山脉北麓,塔什库尔干河上游。
她立刻联系了曾在帕米尔高原协助测绘的老向导阿依古丽,对方接通视频后脸色凝重:“那边……最近不对劲。牧民说夜里山谷会唱歌,牛羊听见就跪下不动。雪线上移了三公里,冰川裂开一条口子,里面露出黑石头,像庙墙。”
“有没有人进去?”
“有个柯尔克孜少年想探路,出来时疯了,只会反复唱一句歌:‘钟不敲自响,鼓无皮也鸣。’医生查不出病,但脑电图显示他听觉皮层一直处于接收状态,像是……一直在听什么。”
于阗月握紧手机,指节发白。她想起了《鸣沙记?补遗》中的另一段佚文:“西域有谷,名回音壑。天地闭时,诸音归藏;劫火燃处,旧声复唱。”
这不是传说。
这是坐标。
三天后,她踏上前往塔什库尔干的越野车。同行者只有两人:一名退役地质兵老陈,和一位维吾尔族录音师伊布拉音??后者曾用自制拾音器录下天山雪崩前十七秒的“冰哭声”,并因此被某境外机构列入观察名单。三人携带装备极少,除基础生存物资外,仅带了一台改装过的模拟磁带机、一副超灵敏骨传导耳机、以及于阗月亲手封装的七枚桑皮纸卷轴,每一张都浸染过不同地域的声音精华:蒙古长调的尾音、泉州南音的顿挫、云南哈尼族祭鼓前的呼吸节奏……
越接近目标点,异常现象越多。
第七日清晨,车辆被迫停在一处塌方路段。前方峡谷已被落石封死,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共振感,连牙齿都在微微发麻。伊布拉音取出磁带机测试,却发现空白带子自动开始录制,指针剧烈摆动,播放时却只有一片寂静。
“不是没声音,”他皱眉,“是频率超出人耳范围,但我们身体能感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