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平等对话(1 / 2)

加入书签

当然有时间。”

“那就明天下午三点,我办公室。地址我发给你。”

挂断电话后,陈浩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他知道,这次谈话将是自己商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在南朋集团的办公室里,沈南朋正在思考着下午那个年轻人的话。作为商场老手,他敏锐地感觉到,陈浩提供的信息很可能是准确的。

如果真的如陈浩所说,政策环境即将发生变化,那么南朋集团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沈南朋拿起电话,拨通了集团战略部门负责人的号码:“小王,明天开个会,讨论一下集团的转型策略。”

暗流涌动的商业世界中,一个年轻人的出现,正在悄悄改变着格局。

南朋集团的总部大楼矗立在浦东新区,四十八层的高度在周围的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陈浩站在大楼下仰望,心中感慨万千。

前世的自己,永远不可能站在这里,更不可能以平等的身份与沈南朋对话。

“陈先生,沈总在四十五层等您。”接待员礼貌地引导着陈浩进入专用电梯。

电梯缓缓上升,陈浩整理着思路。今天的谈话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自己能否获得沈南朋的认可,更关系到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四十五层是沈南朋的办公室所在楼层,整个楼层的装修风格简约而大气,透着一种低调的奢华。

“陈先生,请进。”秘书推开办公室的门。

沈南朋的办公室很大,一面是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浦东新区。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上海城市规划图,密密麻麻的标注显示着各个项目的分布。

“陈浩,来了。”沈南朋从办公桌后站起身,“坐吧,不用拘束。”

两人在沙发区坐下,秘书端上茶水后悄然退出。

“昨天回去后,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话。”沈南朋开门见山,“你提到的政策风险,确实值得重视。能具体谈谈你的判断依据吗?”

陈浩早有准备:“主要是几个信号。首先,央行最近的货币政策明显收紧,这通常是房地产调控的前奏。其次,几个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政策都在调整,透露出监管层的态度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从一些渠道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新的调控措施。”

“什么样的调控措施?”沈南朋追问。

“主要针对房企的资金杠杆和预售资金监管。”陈浩谨慎地说,“具体的政策条文还没有出台,但大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沈南朋点点头,陈浩的分析与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基本吻合。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他也感受到了政策环境的微妙变化。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那么传统的开发模式确实需要调整。”沈南朋沉思道,“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这正是陈浩等待的机会。他从包里拿出一份精心准备的分析报告:“我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主要是关于南朋集团可能的转型方向。”

沈南朋接过报告,认真翻看起来。报告不厚,只有十几页,但内容很精炼。

“城市运营商?”沈南朋看到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

“是的。”陈浩解释道,“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单纯的开发销售模式会越来越难做。但如果能够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来思考,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具体怎么操作?”

“以旧城区改造项目为例,”陈浩指着报告中的一个图表,“传统模式是拆迁、建设、销售,周期短,利润快。但城市运营模式是拆迁、建设、运营,通过长期持有获得稳定收益。”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首先,符合政策导向,风险更小。其次,收益更稳定,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大起大落。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政府的长期支持。”

沈南朋合上报告,深深地看了陈浩一眼:“你这个分析很有意思。不过,城市运营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资金回收周期也更长。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很高。”

“确实如此。”陈浩点头,“但这也是机遇。那些资金实力不够的小企业会被淘汰,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你觉得南朋集团有这个实力吗?”沈南朋突然问道。

陈浩早就调研过南朋集团的财务状况:“南朋集团的资金实力在行业内属于第一梯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转型。而且,集团在政府关系和项目运作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转型的优势。”

沈南朋满意地点头。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对企业的分析也很到位。

“陈浩,我很欣赏你的分析能力。”沈南朋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你知道吗,我今年五十二岁,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见过太多聪明的年轻人,但像你这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真的不多。”

陈浩也站起身:“沈总过奖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