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旧城新生(1 / 2)
果然,第二天,刘飞就被开除了。同时,整个工程项目也被迫停工,重新进行整改。
这件事给陈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在这个利益攸关的商业世界里,即使是同行,也未必就是朋友。
有时候,敌人比朋友更可怕。
外滩工程的事故,让陈浩和沈南朋的关系出现了一些裂痕。
陈浩虽然没有直接指责沈南朋,但心中对他多有戒备。毕竟,如果不是沈南朋手下那个刘飞的阴谋,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质量问题。
而沈南朋则对陈浩有些内疚。作为一个投资老手,他理应早有防范,可偏偏在这件事上大意失荆州。
好在两人都很聪明,没有就此把关系搞僵。相反,他们都在竭力修复彼此的裂痕。
“陈浩,我向你诚恳道歉。”沈南朋主动约见陈浩,郑重地说,“是我疏忽大意,才会让那种人渗透进我们的团队。以后我一定会加强人员把关。”
陈浩点点头:“没关系,我理解。只要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事就好。”
就这样,两人渐渐化解了心中的芥蒂。随后,他们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外滩工程上。
经过几个月的整改,工程终于重新开工了。为了确保质量,陈浩亲自负责现场监工,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巡视。
就在一次巡视中,陈浩发现了一处地下管线的疑点。
“这根管线怎么会在这里?”陈浩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标记,质问工人,“图纸上并没有标注啊。”
“那个啊…”工人有些支支吾吾,“我们发现后就直接绕过去了,以免影响进度。”
陈浩皱起眉头。他清楚地记得,之前对这一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并没有发现任何地下管线。那么这根管线是从哪里来的?
他立刻让工人停工,并请来了专业的探测队伍。经过一番探测,令人吃惊的事实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在施工现场的地下,竟然埋藏着一处古代建筑的遗址!
“这…这怎么可能?”工程负责人震惊不已,“我们之前怎么没有发现?”
陈浩也是一脸疑惑。但很快,他就想通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在最初的勘探中,由于使用的设备较为陈旧,加之地下建筑埋得较深,所以并没有被发现。直到施工开始,才无意中挖掘出了这处遗址。
“快,立刻停工!”陈浩当机立断,“我们需要请文物专家过来,对这个遗址进行评估。”
很快,上海市文物局的专家们就赶到了现场。经过初步勘探,他们判断这处遗址应该是明代的一处官府建筑。
“就建筑的规模和位置来看,它很可能是当年上海县的县衙。”专家们说,“如果保存完好,将是一处极为珍贵的文物。”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各大媒体纷纷赶来报道,将这件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专家表示,上海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地下埋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址,只是一直没有被发掘出来。外滩这处遗址的发现,无疑将成为上海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契机。
面对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工程方面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停工,等待上级部门的决定。
就在这时,沈南朋找到了陈浩,两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陈浩,你说,我们是该继续施工,还是停下来保护这处遗址?”沈南朋问道。
陈浩摇了摇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拿不准主意。继续施工可以赚钱,但破坏文物将失去民心;停工保护文物虽然很光荣,但也意味着我们将血本无归。”
沈南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选择后者。”
陈浩有些惊讶地看着沈南朋。作为一个生意人,沈南朋竟然愿意放弃如此大的利益?
“你别看我这把年纪,但我一直很注重社会责任感。”沈南朋笑着解释道,“我们赚钱固然重要,但如果连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都要糟蹋,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陈浩被沈南朋的话深深打动了。没想到,这位看似世故的老板,心中却有如此高尚的情操。
“好,那就第17章:继续前行
获得了全国瞩目后,陈浩的名气在上海交大校园里也水涨船高。不少学生主动想要结识他,希望能从他这位“年轻富翁”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陈浩,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人问,“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陈浩谦逊一笑:“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他没有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把成功归功于机遇和努力。这份谦逊让他在同学中赢得了更多尊重。
就连有些教授也对陈浩另眼相待。有的主动邀请他做客座讲师,分享投资经验;有的则邀约他参与科研项目,出谋划策。
陆寻看在眼里,由衷为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