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改变悲剧!皖南方向的增援!(1 / 2)
就在致电蒋委员长求援的同时,另一封以唐司令个人名义撰写的急电,穿越战火,飞向第七战区及周边各部指挥官的手中。
电文言辞悲壮而恳切,字里行间浸透着军人的血性与家国大义:
“各部兄勋鉴:金陵危殆,战况之惨烈,远甚于最初预估。
弟生智率孤军死守孤城,早已抱定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必不负国家、不负民族。
然倭寇之野心,岂止于一城?若首都迅速沦陷,敌之气焰必将更为嚣张,则我全民抗战之大局,势必愈加艰难。
我守城官兵正浴血奋战,每一寸山河皆需寇贼付出血之代价。然独木难支,久守恐难为继。
兄部虎威在外,若能于外围奋起出击,或袭其粮秣枢纽、或击其疲惫之师、或断其交通要道,无需与敌重兵正面鏖战,只需使其一刻不得安宁,首尾不能相顾,金陵之围便可缓解三分,我守城军民亦能得一息之机,更可予敌重大杀伤。
此非生智一人之私请,实为十万守城将士、为抗战全局而请命!
望诸兄念及同胞之谊、民族大义,酌情而动,尽力而为。
诸兄在外每多一击,金陵便可多坚持一刻,国际观瞻便多一分向我!功在国家,泽被苍生!临电迫切,不胜企盼之至!唐某叩首。”
这些电文如同投入死水的巨石,在广袤的战场上激荡起层层涟漪。
虽非所有收到电报的部队皆能全力赴援,但在民族大义的召唤下,仍有一支支部队选择向死而生,毅然出击!
此刻,松井石根所接到的后方噩耗,正是这些外围中国军队奋勇响应所带来的效果。
参谋长磐石立于城头,敏锐地察觉到日军攻势的紊乱和远方隐约传来的炮声。他沉声向唐司令报告:“司令,我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我们的呼喊,有人听见了。现在,是该让战士们知道,他们并非孤军奋战的时候了!”
唐司令重重颔首,眼中燃起久违的火焰,当即下令:“传令全军!我军援兵已在外线痛击倭寇!日军补给线遭截,侧翼受袭!我金陵将士,务须趁此良机,全力固守,予敌重创!决战,就在此刻!”
命令迅速传遍阵地,守军士气大振,将连日来的压抑与愤懑,尽数倾泻向显露颓势的日军。
金陵攻防战,因这意外却及时的外线策应,进入了更为惨烈却也蕴含希望的新阶段。
面对突如其来的后方骚扰,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
它冷声下达命令:“第11师团第12、第22联队立即脱离攻城序列,火速驰援吴兴,务必歼灭袭扰之敌,确保运输线安全!”
“命令第43、44联队,向皖南方向搜索前进,击溃或驱逐溧阳以西之敌,消除侧翼威胁,保障主力后路!”
于是,在金陵守军惊愕的注视下,日军原本汹涌如潮的攻势明显减弱。
部分日军部队开始有序后撤、转向,匆匆奔赴远方战场。
这一幕被前沿观察哨敏锐捕捉,消息迅速回传。
评论区的网友更加疑惑:
“日军撤退了?东线日军在后退!”
“怎么回事?城内我军发动反扑了?”
“不像!看方向,他们是往东南和西南机动,像是脱离战场!”
“难道……是国际干预生效了?苏联出兵?英美施压?”
“绝无可能!定是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不得不暂停进攻!”
“会不会有我们不知道的隐藏条款?比如守满特定天数,日军就会按‘规则’自动撤退?”
“无稽之谈!倭寇凶残,岂会因时限到期而放弃对金陵的进攻?此必是我前线将士用血肉换来的转机!”
“快看最新战报!疑似我有外围部队在吴兴一带袭击了日军后勤!”
“原来如此!我们是可以向外界求援的!”
“天佑中华!若真如此,我军压力大减,或许真能再坚持许久!”
游戏机从来没有什么“坚守XX日即自动撤退”的隐藏机制。
有的,只是华国军队在外围奋不顾身的殊死一搏,精准打在了日军的痛处。
松井石根并非主动撤退,而是被迫分兵救火。
唐司令的悲壮呼号没有白费,那些毅然回师、向死而生的外围部队,以他们的牺牲,为岌岌可危的首都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日军指挥官在调动部队时,对那些心有不甘的下属解释道:“并非放弃攻城,而是必须先消灭后方那些烦人的苍蝇,确保我们能安心享用金陵这块肥肉。”
“我们会回来的。”
然而,战场时机稍纵即逝。
日军这短暂的停顿与分兵,为金陵城内百姓的撤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窗口。
与此历史迥然不同,此次城中全是现代军人参与护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