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主意(2 / 3)

加入书签

sp;   当天下午,林婉儿召集赵建国、王秀兰等几位骨干干部开会。

    “这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规格比上次高得多。”她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尤其是阳光工程的实际成效。”

    赵建国立刻表态:“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整理财务报表、村民分红记录、就业数据这些材料。”

    王秀兰也补充道:“文化广场那边可以做一场专题汇报,让外地代表看到我们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林婉儿满意地点点头:“好,大家分头行动,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村委会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加班加点整理材料、拍摄宣传片、设计展板。

    加工厂的工人们也配合录制了一段生产流程的视频,展示了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严格的品控体系。

    就连镇上的小学,也被临时动员起来,孩子们排练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情景剧,将在展览期间表演给来访者看。

    一切准备就绪后,林婉儿带着团队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

    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林婉儿作为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发言人,站在聚光灯下,从容不迫地讲述了青松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全过程。

    她详细介绍了阳光工程的运作机制,包括资金来源、监管方式、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

    “我们的做法并不复杂,”她说,“但每一步都必须透明、公正,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

    她的发言结束后,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许多与会代表纷纷提问,有的关心资金安全,有的关注可持续发展,还有的希望了解如何复制青松村的经验。

    林婉儿一一作答,言辞恳切,逻辑清晰,赢得了满堂喝彩。

    会后,一名来自云南的县委书记找到她:“林书记,我刚看了你们的宣传片,真是令人震撼。我想带一个代表团去青松村实地学习,不知是否方便?”

    林婉儿微笑着说:“当然欢迎,我们一直主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

    回到青松村后,林婉儿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忙碌。

    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纷至沓来,有的来自西部边陲,有的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调研组。

    每一次接待,她都亲自陪同讲解,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有时一天要接待三批客人,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但即便如此,她从未表现出一丝倦意。

    她知道,这是青松村的责任,也是她的使命。

    某天傍晚,她在村里巡查时,遇到了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

    “林主任,您怎么又来了?”一位中年汉子擦了擦汗,笑呵呵地打招呼。

    林婉儿笑了笑:“来看看你们干活的情况。”

    “放心吧,大家都干劲十足。”另一位年轻小伙子插话,“现在不仅有工资拿,年底还能分红,谁不愿意好好干?”

    林婉儿欣慰地看着他们,点了点头:“辛苦你们了。”

    夜幕降临,她独自坐在村委会楼顶,望着漫天繁星。

    风轻轻吹过,带来田野的清香。

    她想起了小时候那个梦想??让更多人吃饱穿暖,有书读,有尊严地活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