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渭水之盟!(1 / 2)
“世伯,你得好好学学啊!”萧然笑起来,“汉文帝的妻子,四个孩子也没有了,但好像后世的人都没有注意。”
“也没有人说他改史书,呐,这个就是专业!”
“相比起来,世伯你这个就差点意思了!”
“你怎么就知道后世之人说我改史书?”李世民不服气。
“别的我不知道,这个我还真知道,不仅仅说你改史书,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都避免不了,至于我怎么知道的,世伯你别管,反正我就是知道!”
“我哪里改史书了?”李世民反驳萧然。
“你玄武门那些记载,经不起推敲的。”
“我没有改!这个我不认!”李世民态度强硬。
“世伯,你没有直接丑化隐太子,也没有刻意隐瞒这件事,修改了一部分,其实后世普通人是信的。”
“但是一部分喜欢喜欢历史的,喜欢深究的可不信。”
“你玄武门之变以前的那些官职,有什么你还记得吗?”
李世民认真想了想,“记不清了!”
“那些官职,都是实权的,你权力多吓人,史书把你描述成弱势一方,你都弱势,你让其他人怎么活?”
“老爷子,隐太子算什么?”
李世民感觉被萧然说破了,摆摆手,“打住,你小子打住!就你知道的多!”
“知道的不多,但还是知道一点的。”
“之前说起颉利可汗,渭水之盟你怎么看?”李世民放下鱼竿,“后世的人是不是要骂我了...”
“世伯觉得这是人生一大污点?”
“难道不是吗?”李世民反问。
萧然摇摇头,“是大唐的污点,但不是世伯的。”
萧然放下鱼竿,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比刚才更郑重,却没了论史时的锐利,多了几分对当时处境的体谅:
“世伯,你觉得是污点,是因为觉得‘未战先和’丢了面子,可你忘了当时大唐是什么光景?”
“玄武门之变刚过没多久,长安城里人心还没稳,府兵要么在外地戍边,要么还没来得及调回,你手里能凑的兵力,其实并不多。”
“而颉利带着十万突厥铁骑,是刚横扫草原的精锐,兵锋直抵渭水,离长安就隔了一条河。”
“这时候硬拼,是拼得过还是拼不过?拼不过的话,长安破了,百姓要遭兵灾,刚稳住的大唐根基都要塌,这才是真的‘污点’。”
他抬手点了点水面,像是在模拟当时渭水两岸的对峙:
“可你没这么做。”
“你没慌,也没躲在宫里让大臣去谈判,反而带着几个人就去渭水边,跟颉利面对面说话——这得多大的胆子?”
“突厥人是服狠、服胆魄的,你单骑立在渭水边,眼神没怯过半分,他们先就怵了,觉得长安不是真的空虚,不然你不敢这么硬气。”
“这哪是妥协?是用气势压了对方一头啊!”
“再说,你跟颉利定盟,不是白送钱帛就完了。”
“你暗地里早派了人去离间颉利和突利,让他们互相猜忌,还让长安周边的府兵故意摆出调动的样子,虚张声势。”
“颉利本来就怕中埋伏,被你这么一搅,才不敢久留,拿了钱帛就撤了。”
“你看似‘退了一步’,其实是用最小的代价,换了长安百姓平安,换了大唐喘口气的时间。”
“这不是懦弱,是会算账,是懂‘先保根基,再谋长远’啊!”
萧然顿了顿,目光落在李世民脸上,见他眉头渐渐舒展,又接着说:
“什么是污点?是明知打不过还硬来,让百姓死于战乱,是为了面子,把国家拖进绝境。”
“而你呢?在十万铁骑压境、长安空虚的绝境里,没让战火烧到城里,没让大唐刚建立的秩序崩了,还为后面贞观年间养精蓄锐、最后灭了突厥埋下了伏笔。”
“后来你派李世伯北击突厥,活捉颉利,不就是从渭水之盟开始的‘长远棋’吗?”
“后世真懂历史的人,不会骂你‘妥协’,反而会夸你——夸你在绝境里能冷静,能忍,还能布下后手,既护了百姓,又没丢帝王的胆魄。这哪是污点?”
“这是你当皇帝后,第一次在绝境里展现‘治世之君’的本事,是实打实的高光时刻啊!”
风掠过水面,带起一阵凉意,却没让这席话冷下来。
萧然说完,重新拿起鱼竿,轻轻晃了晃:
“你想想,当时换了旁人,要么慌得闭城死守,要么硬拼到亡国,能像你这样‘以柔克刚’的,有几个?”
“我觉得秦皇汉武在你的位置,也不可能比你做的更好了!”
李世民原本握着鱼竿的手猛地一松,竹竿在膝头轻轻晃了晃,他先是眼睛一亮,嘴角瞬间扬了起来。
连眼角的细纹都透着笑意,显然没料到萧然会夸得这么狠。
心里头先涌上来的是实打实的畅快:这小子虽总爱挑刺,可夸人倒是不含糊,倒也算懂我当时的难处!
他指尖无意识地敲了敲膝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