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房玄龄,魏征!(1 / 3)

加入书签

第二天,旁边新和村,曲江池村来了很多人。

本着学西红柿种植技术的,也帮忙采摘西红柿。

比昨天的人还多。

更热闹了。

种子这些栲栳村的人也没有漫天要价,算是应该正常范围,是张明德和萧然商量的。

让栲栳村的人有利可图,真心实意教,也不能让其他村的人负担太重。

西红柿送去长安城,价格再次突破,卖到280文一斤。

长安城的很多人都也知道西红柿的存在。

这种价格,自然也传到朝廷,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知道。

忙完李世民带着房玄龄,程咬金,魏征,李靖等人溜达到了栲栳村。

想来看看这里的情况。

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魏征、程咬金等人来栲栳村,从不是单纯为“看稀罕”。

他早吃过萧然送来的西红柿,清楚这果子的滋味。

此次带文武百官来,核心是让众人亲眼看看“一颗红果如何给百姓带来实在好处”。

为后续朝堂议事、制定相关章程攒下实打实的依据。

一来是让官员们亲眼见“民生增收的实效”。

朝堂上虽听奏报说西红柿价高、栲栳村百姓赚了钱,但“听”远不如“看”。

李世民要让房玄龄、魏征这些管民生、定政策的大臣,亲眼瞧见田埂上村民照料西红柿时的上心劲儿。

听见村民聊“卖了果子能添件新衣、多买斗粟米”的欢喜话。

明白这红果不是“富家子弟的玩物”,而是真能让普通农户攥住钱的“增收路子”。

只有见了真章,后续讨论是否要引导其他地方学种时,大臣们才能有更贴合百姓实际的判断。

二来是探“邻里互助推广的底子”。

之前其他村子来求种子、学技术,栲栳村没藏私,还定了公道的种子价。

这种“不独占好处、互帮着赚钱”的情形,李世民想让大臣们看在眼里。

毕竟往后若要推广西红柿,难免会有村子藏私、起纠纷,栲栳村当下的做法,就是个现成的“样本”。

让管地方事务的大臣看看“怎么让各村愿意分享技术、不因为利益闹矛盾”。

往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朝堂也能有个参照,避免瞎指挥。

三来是查“兼顾生计与秩序的情况”。

之前听说煤矿、工坊因村民惦记西红柿暂歇,李世民虽理解,但也担心“贪利误了正业”。

此次来,也是想让大臣们看看,栲栳村是否在种西红柿的同时,没耽误粟米等主粮的种植。

是否有应对“怕偷果”的稳妥法子。

毕竟朝廷推广作物,最忌“顾此失彼”。

若农户都弃了主粮种高价果,反而会乱了粮食秩序。

让大臣们亲眼确认“栲栳村没偏废主粮”,往后讨论推广时,也能更放心地制定“稳粮又增收”的规矩。

所以君臣们到了村里,没先去看枝头的红果,反倒先拉着村民问:

“种西红柿耽误种粟米不?”

“教其他村子种,自家亏不亏?”

房玄龄还特意记了“种子价、亩产数”,魏征则问了“若遇着病虫害,有法子应对没”。

他们看的从不是“西红柿多值钱”,而是这颗红果背后,“百姓能不能稳赚、地方能不能安稳、后续能不能推广”的实在问题。

为的是让朝堂的决策,能真真正正贴着民生走。

这一次没有直接去萧然家里,而是直接去村里,去田间地头。

李世民之前没少来,村里很多人认识他和张阿难。

见到李世民来,村民很热情。

看的差不多,几人这才朝着萧然家走去。

村里人多,李世民几人来,萧然李丽质也没有注意。

“感觉如何?”李世民看向房玄龄魏征几人。

房玄龄闻言先躬身应道,语气沉稳却难掩赞许:“陛下,此趟所见,远胜朝堂奏报。”

“这西红柿最难得的,是‘易种’。”

“方才问过三位农户,或老或少,都说‘比种瓜简单,浇水施肥跟着学就会’,连村里最拙于农事的老丈,地里都结了红果。”

他顿了顿,指尖轻点掌心,似在梳理思绪,“且看亩产,方才张村正说,一户半亩地,没有具体统计,产量远比粟米高。”

“即便往后价降了,算下来也比种粟米更赚钱。”

“更难得是栲栳村定的种子价——不高不低,既让本村人得些利,也不让外村人觉得重负。”

“这般‘不藏私、不抬价’,往后推广时,各村少了争抢,多了互助,省了朝廷多少调和的功夫?”

“这才是真的‘利民之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