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科举制度!(2 / 3)
。我这点微末之力,实在算不得什么。”
颜勤礼闻言朗声笑了,抚着胡须道:“小郎君这便过谦了。牵线不易,能让线串起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更不易。”
“先前那曲辕犁,解了多少农户春耕之苦;如今这学堂,又给多少娃娃铺了条明路——这些事,桩桩件件都落在实处,惠及的是百姓,增益的是民生,可不是‘微末之力’。”
他目光亮了些,语气添了几分郑重:“寻常人见了好处,或只顾自家;见了难处,或避之不及。可小郎君偏能把‘众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农具到教化,步步都往根上扎。这般心性与作为,当得起这份认可,更当得起世人高看。”
越说萧然就越不好意思,更抵触这些事情了。
好在颜勤礼没有待多久就带着人回去了。
这是特地交代的,因为等一下李世民要来。
萧然让张大郎带人把笔墨纸砚送去学堂里面,给萧然的东西,张二丫张锦禾几人送回萧然家里。
按照之前说的,村里的孩子陆陆续续去了学堂里面。
两个小公主和三娘也在里面。
李丽质负责登记名字,其实有点乱,很多人名字不是没有就是很草率。
三娘其实也没有,张二丫的很草率。
要是叫大郎,有好几个。
这就很头疼。
王慎没有离开,也想看看学堂的事情,他是里正,在这里也合适。
李丽质和萧然说了这个情况。
萧然也头大,找到王慎和张明德,给几个小孩子起名字。
小公主的就是李明达,城阳小公主的是李梵音,三娘这个总不能叫张三娘,这样叫就太多了。
张明德略微思索,“三娘就叫张锦圆吧!”
“三娘,记住了,这是你的名字。”萧然觉得不错。
“好!”三娘很喜欢。
其他人也是如此,像张锦禾张锦年姐弟这种都有名字的一半都没有。
开始就是张明德,后面王绩王慎也跟着帮忙。
第一天也没有课程这些,倒是不急。
煤矿那边也暂时停了,萧然让休息一天,学堂附近很多家长。
对取名字不抵触,还很乐意。
张明德王绩王慎几人在村民心里是很权威的。
登记名字的陆陆续续进入学堂里面。
萧然不参与取名字,去安排座位。
萧然不会按照家庭背景排,除了两个小公主,其他的差不多。
就是按照身高来排,个子小的前面,大个子去后面,就是这样。
萧然的安排,其他人也没有意见。
两个小公主年纪小,肯定是前面的,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三个小丫头坐在一起。
年纪小,又不胖,一张桌子可以坐好几个。
登记好,李丽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很多和三娘一样,刚刚才有新名字,还得学会写。
学堂的窗棂上还凝着薄霜,被日头晒得微微发亮,里面飘出的童声细碎又清亮,像撒了把碎珠子在地上滚。
门口早围满了人,老的佝偻着背,小的被大人架在肩头,都往前攒着。
有人踮着脚,手扒着门框边缘,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眼睛却直勾勾往里面瞅——瞅那些新打的木桌,瞅墙上的黑板,更瞅自家娃坐在里面的模样。
出来没看过学堂,不知道怎么教书的,都很好奇。
之前张明德说的话,很多人听进去了,读书以后有出息。
很期待以后自己孩子什么样。
李世民长孙皇后也过来了,本来想看看的,奈何外面水泄不通。
豫章公主带着李世民找到萧然。
“世伯!”萧然喊了一声。
“恩,本想去看看的,没想到村里人如此,以后再说。”
村里人这样,李世民打心底高兴。
就怕村里人对学堂漠不关心,那才是要命的。
现在只是说明,都很重视这件事。
萧然和李世民走到一边,李世民感康道:“栲栳村是幸运的,其他村子就没有这个福气了。”
这一点倒是没错。
“说明当今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李世民知道这是打趣自己,“你小子,这种事情朝廷也想,只是急不得,现在的大唐条件不允许这样。”
“所以我说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你小子打住!”李世民看向学堂,“栲栳村有你,以后孩子去考科举也是没问题的。”
“有我没用啊!”萧然笑着说道:“不是五姓七望,怕是有点难哦!”
李世民听出萧然话里有话。
贞观时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