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办村学堂!(3 / 3)

加入书签

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彻底的错,只有“此刻这样选,是不是能让更多人安稳些”的权衡。

就像萧然捅出寺庙高利贷那事,在他眼里,“盘剥百姓就是错”,直来直去地掀了盖子。

可放在朝堂上,这事就得掂量:拆了寺庙的盘剥,会不会得罪信佛的世家?

断了寺庙的财路,会不会引发地方动荡?

李世民最终拍板整治,不是单纯认“萧然对了”,而是权衡了“百姓怨气”与“世家反应”后,觉得“治”比“放”更能稳住天下。

真性情的人,心里揣着杆直来直去的秤,对就是对,错了就容不得。

不是说真性情不好,恰恰是太好,好得容不下政治里的“灰度”。

百姓盼着有人为他们争个黑白分明,可朝堂得在黑白之间留条路,让各方能喘口气,免得一争就炸了锅。

萧然的可贵,正在于他守着那份黑白;可他的难处,也正在于政治里的路,往往铺在灰处。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是群体存续与利益平衡的艺术。

夜幕降临,萧然回到房间躺下。

却睡不着。

最近的事情萧然感触颇多。

现在村里的情况确实好起来了,萧然想再好一点。

让村里人读书,最起码让三娘这些小孩子读书。

不需要到考科举的程度,因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很难考上。

寒门都不行,别说普通百姓了。

李世民这个时代好一点,他用人不拘一格,是这个时代的福气。

其他时期不行。

这个时代科举没有糊名这些,普通人完全没有机会。

本来读书识字的就是世家子弟,普通人读书识字的本来就少。

萧然也不指望去考科举。

能和张锦禾一样,日常写信记账这些就可以。

支出这些备用金就可以。

萧然有把握说服张明德和村里的其他人。

张明德张锦禾最清楚,读书识字的好处。

有煤炭的持续收入,不用掏钱,免费上学,应该是不会太抵触的。

需要搭建个学堂,需要买书这些来。

学堂村里人可以自己搭建,出个买材料钱就可以。

书本只能去买,这玩意不便宜,都是手抄的,读书人的人工贵。

能抄书的人字不能差。

张锦禾字就干不了这个。

还差个教书先生。

张怀才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他要做生意,总不能叫回来。

张锦禾也差点意思。

萧然更不行,萧然对这个时代学的东西不了解。

思来想去只能找个读书人来。

这个倒是不难,花钱去长安城找是没问题的。

这些事情,用钱可以解决,也不需要找李丽质他们。

萧然要让栲栳村的人都学阿拉伯数字。

其他地方的人不知道不要紧,慢慢的来。

栲栳村的小孩子开始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