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修筑城墙(1 / 2)

加入书签

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已经是半月有余。

半个月前,李玄在尧沟村以西二十里,命人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演武场。

随后,杨帆新组建的五千新军便正式扎根在了此地。

此刻,那五千人的阵列正气势如虹地在训练,那股肃杀之气冲散了秋日的萧瑟。

统领杨帆一身戎装,矗立于点将台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操练的军阵。

他的心中,半月前还满是疑虑,如今却已被惊叹与折服取代。

“变阵!”

杨帆一声令下,声如洪钟。

只见场中军士闻令而动,步伐迅捷而精准。

他们以十一人为一队,最前为手持长逾一丈狼筅的壮士,形同巨盾,遮蔽后方。

狼筅两侧是长枪手,锋刃从间隙中探出,寒光点点。

紧随其后的则是刀盾手,身形矫健,负责近身格杀与掩护。

队伍最后,是两名眼神锐利的弓弩手,箭已上弦,随时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这便是李玄亲自传授的“鸳鸯阵”。

它并非追求个人武勇,而是极致的团队协作,将冷兵器时代的不同兵种巧妙融合,长短相济,攻防一体。

初练时,军士们颇感别扭,长兵器的挥舞常与短兵器的突进互相干扰,阵型转换更是混乱不堪。

但在李玄近乎苛刻的每日亲临督导下,在杨帆不折不扣的执行下,五千新军硬是凭着汗水与毅力,将这套复杂的战阵演练得如臂使指。

尤其精妙的是刀弩配合。

当敌军试图冲破狼筅与长枪的防御时,刀盾手会迅速前出,以盾格挡,以刀劈砍,而身后的弩手则会在间不容发之际,射出精准的弩箭,狙杀试图靠近的威胁。

这种默契已深入到骨髓,往往无需号令,仅凭眼神与步伐的细微变化,便能完成天衣无缝的衔接。

演武场上,呼喝声、兵刃破风声、弩箭离弦声交织成一曲铁血战歌,五千人的队伍移动起来,宛若一个整体,散发出令人心悸的杀伤力。杨帆看着眼前这支脱胎换骨的军队,胸中豪情涌动,他对即将可能到来的战事,第一次生出了坚实的底气。

与此同时,在演武场东侧一片被严格划出的禁区内,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训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里戒备森严,等闲人等不得靠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硫磺与硝石气味。

武清河,正满头大汗地指挥着一千名手持新式火绳枪的士兵。

与鸳鸯阵的古朴厚重不同,这里的训练充满了新奇与挑战。

士兵们手中的燧发枪,终于在赵守敬的苦心研究之下,造了出来。

虽然依旧简陋、粗糙,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武清河牢记李玄的命令:“半月之内,必须掌握三三制作战法,此乃尔等立身战场、克敌制胜之根本!”

所谓“三三制”,是李玄为弥补早期火枪射速慢、装填繁琐的弱点而设计的战术。

将士兵分为三人一组: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填弹药,一人负责警戒和辅助。

三人轮转不休,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输出。

同时,多个三人小组又能灵活组合,或交替前进,或梯次防御,极大增强了火枪队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攻击韧性。

训练之初,状况百出。

有士兵紧张之下忘了清理引火孔,有士兵装填火药分量失准,更常见的是三人配合生疏,节奏混乱,导致火力中断。

武清河心急如焚,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亲自示范,分解动作,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要领,甚至与士兵同吃同住,共同摸索。

汗水浸透了衣甲,火药的黑灰沾染了脸庞,但看着士兵们从笨拙到熟练,从混乱到有序,听着那逐渐连贯起来的、爆豆般的枪声,武清河知道,一支足以改变战争规则的利刃正在磨砺成型。

李玄所描绘的那幅“枪声如爆豆,硝烟蔽日,敌军人仰马翻”的场景,似乎不再遥远。

就在两处军营热火朝天之际,一骑快马带着王震来到了军营。

“大人,二十座新建砖窑已成功产出四十万块质地坚硬的土砖,随时可以送去凉城,修筑城墙。”

王震风尘仆仆,那张老脸上的皱纹似乎有多了几条。

李玄心头一喜:“那就抓紧时间将土砖运来,城墙修筑,刻不容缓。”

“是!”

王震点了点头,但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大人,砖料虽足,但修筑城墙乃浩大工程,需要大量劳力。”

“眼下尧沟村及各处的壮丁,多已分配至酿酒、制盐、卤豆干和千张作坊,这些产业如今已是凉州赋税和民生的重要支撑。”

“若强行抽调人力,恐致多数作坊停工,每日损失颇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