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尊贵少爷(1 / 2)

加入书签

苏锦锦瞧见少年醒了,连忙在他眼前晃了晃手:“听得到我说话吗?还记得自己是谁吗?”

少年声音嘶哑:“这……是哪?我爹,我爹呢?”

苏锦锦摇了摇头:“我只在海边看到了你,你爹我就不知道了,你叫什么?是来福村的人吧?”

少年点头:“我姓鲁,是来福村的。”

苏锦锦又问:“鲁大郎,和你一起出海的其他人怎么样了?”

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这个,鲁大郎就一脸悲戚,眼泪蓄不住地流,断断续续地将事情说了出来。

原来当时突然变天之后,海上风急浪高,两条小船哪里支撑得住,在那样的风浪下,翻船是必然的。

好在出海的人,为了以防不时之需,都会放一些葫芦在船上,这种葫芦也被称之为‘腰舟’。

按理来说,应该有多少人就放多少葫芦,但葫芦占地儿,船上还要放鱼,出海的又多是老手,所以每次大家伙儿都不会按着人数来放。

这次的风浪之大,实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鲁大郎是因为他爹将自己的葫芦也给了他的缘故,才能在这样的风浪中活下来。

“…其他的人,估计是……”

鲁大郎没有将话说完,但在场的人都知道他的言外之意。

那日风浪那般大,船翻后,哪怕会水,但没有腰舟,人早晚也会筋疲力竭而亡。

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便是这个道理了。

那少爷也一直在一旁听着,一时间脸色沉重:“想不到只是一场雷雨,竟会令如此多人丧命。”

鲁大郎叹了口气:“我们村每年都会因为出海死上些人,少则几人,多则十数人。”

那少爷蹙眉道:“出海风险如此之大,平安县是没拨田给你们种吗?”

苏锦锦解释说:“公子有所不知,来福村土地贫瘠,光靠种粮食是很难养家糊口的,所以为了生计,大家不得不出海。”

这说的倒是少爷不太了解的事了,他垂首细细思索着,半晌没有说话。

苏锦锦又给鲁大郎检查了一番,确认已无大碍后,这才朝那少爷拱手:“今日多谢公子搭救,如今人已没事,我们也叨扰多时,便不多打搅了。”

那少爷倒也没有多留,只将苏锦锦一行送出了门。

待两人离开,那少爷才感慨说:“虽说东阳府这边不像西北,有那干旱和战乱,但到底还是天灾人祸不少啊,百姓生活艰难。”

老管家也叹了口气:“不过如今在王爷的治理下,百姓已经比先前好上许多了,王爷就莫要再自责了。”

这少爷也就是如今掌管东阳府的齐王,齐王长舒口气,想了想道:“你去吩咐平安县的县令,待来福村村长去销户籍时,给些金银罢。”

“王爷恩德。”老管家连声应下。

……

苏锦锦用驴车载着鲁大郎直接回了来福村,村民们看到鲁大郎回来,都惊讶万分,连忙就跟着驴车去了鲁大郎家里。

鲁大郎的娘亲孙氏看到自己儿子回来,连忙就扑了出来,高兴得大哭不已。

鲁大郎也是压抑许久,此时被孙氏抱着,才终于有了死里逃生的真实感,哽咽得压根说不出话来。

其他的村民们见他们哭了半晌,总算是忍不住了,

“鲁大郎,你……其他人呢?”

“对啊,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我家当家的呢?”

鲁大郎抹了把泪,上气不接下气地将船翻了的事情说了出来。

孙氏本来还沉浸在儿子回来的喜悦中,一听到船翻了,顿时脸上的笑都僵住了:“那……儿啊,那你爹他……”

鲁大郎一听这俩字,眼眶又红了:“娘,我爹他……他怕是没了!”

孙氏原本上扬的嘴角一点一点地耷拉了下来,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只是这次不再是开心的泪,而是悲痛的泪了。

母子俩抱头痛哭,孙氏才终于想起来问道:“儿哟,那你是怎么回来的?”

鲁大郎指了指苏锦锦的方向:“是杨家的媳妇儿从海里把我救回来的。”

众人这才看到苏锦锦,苏锦锦倒也不生气,她知道大家伙儿当然更关心出海的那些人,也是因为这,她才一直没有离去。

孙氏走上前满脸感激:“真是多谢杨家媳妇儿了,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啊。”

苏锦锦摆了摆手:“我也是顺手,大家都是同村人,自然是要搭救的。”

立马就有其他村民拥上来问:“杨家媳妇儿,你是在哪里救的鲁大郎?可还见着别人了?”

苏锦锦指了下路:“就在村尾往北,走个几里路的样子,可惜我只瞧见鲁大郎,没有看到旁的人。”

其他村民本还存着几分希冀的眼神,顿时就灭了下去,转而又有人鼓气说:“没事儿,说不定现在就有了,我们去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