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2 / 3)

加入书签

p;   朱由检眼光一扫,高速运转的脑袋此刻好用得很,顿时猜到几分缘由。

    他没等高时明开口,便直接抬手打断,“内府的粮食不会不够吧?”

    高时明准备好的一肚子说辞,瞬间被堵了回去。

    他微微一愣,旋即拱手道:“陛下明鉴万里,内供用库……恐怕确实支应不了这三千人的口粮。”

    朱由检脸上顿时悻悻。

    他之前太过高兴,一时忘了这一遭。

    我大明明朝的财政体制,向来是量出为入。

    也就是说,朝廷会根据每年固定的支出,来确定向地方征收多少钱粮。

    内府的用度也是如此,每年从南方征收上来的“白粮,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整个内廷,包括宫女、太监、杂役等等,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人上下。

    现在突然要增加三千名精壮士卒的伙食和粮饷,真正要落实是要花大量时间去调配、挪移的。

    “内供用库的白粮,一年定数是多少?”朱由检问道。

    高时明不敢怠慢,连忙回道:“回陛下,内府白粮,如今一年的定额,是十七万六千石。”

    十七万六千石……

    朱由检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

    三千人的勇卫营,如果按日食二升的标准精锐饭量,一年纯干饭就需要两万多石。

    如果再加上每人每月两石的月俸,那一年就是七万多石。

    两者加起来就是九万石。

    这么算来,内府的白粮,甚至将将能养上两营兵马。

    但是……

    他看了一眼高时明和徐应元,只能放弃这个妄想。

    朱由检搓了搓有些发烫的脸,让自己的头脑稍微冷静了一下。

    他还是有点操之过急了,就像小孩子刚拿到心爱的迪迦一样,恨不得什么最好的都给他。

    他想了想,转头对徐应元说:“罢了,粮草之事,暂且还按京营旧制来吧。”

    这是一个妥协,也是一种无奈。

    他随即又问道:“不过,全员月给两石军俸,这个能做到吗?”

    这一次,徐应元答得很快:“回陛下,这个没问题。只要还在京营的编制里,按旧制发放,五军都督府那边不敢克扣。”

    朱由检点了点头,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钱粮之事,急也急不来。先把军心稳住,把架子搭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他沉吟片刻,又想起一件事。

    “京城里,是不是有个武学?”

    徐应元答道:“是的,陛下。就在黄华坊的智化寺边上。”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明日,也请几名武学最好的教师进宫来,朕要看看,他们平日里都教些什么。”

    “另外,把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还有往年武举最好的考卷,都给朕找来,朕要看看。”

    朱由检说完,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穿越,更没想过会成为一个皇帝。

    但没事,他非常有自知之明。

    和平年代长大的,可能是个好皇帝,是个好的改革家,但大概率应该不是什么霍去病式的军事天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