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宣州之战(1 / 2)
俞拙心手里托了本《传习录》,双指点过封面的竹叶纹,悠悠笑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万物功心为上,以培良知为首,阳明心学诚不欺我。”
萧絮幽幽评价:“道长看的书,太玄。”
“公主看的书,太俗。”俞拙心以书为扇,咂味地说。
她翻了老大一个白眼。
什么人呐!
陈大柱自住的两层木屋朴素简单,唯一值钱的就是挂在墙上的几块野猪皮,萧絮从蔡青禾手里接过儿子,抱着小屁孩和陈大柱聊事。
黑水寨位于吴越交界,翻过吴山就是杭州城,有不少贵族门阀的祖宅都在这,萧絮随手翻了下吏部的记档,圈住几家非抄不可的,推到他面前。
“陈大当家,这几户人家的宅子,你认识吗?”
陈大柱两眼抓瞎,挠头道:“公主,老子不识字。”
萧絮语塞了下:“……行吧,我念给你听。”
俩人从晌午聊到夜间天擦黑,茶都没记得喝上两口,萧明听得昏昏欲睡,根本坐不住,溜出去找蔡哥哥玩了。
夜幕星光尚可,蔡青禾手里拿个灯笼,蹲下来给俞拙心取光,他们面前摆了三块黑黢黢的石头,俞拙心一手拿锤一手拿钻,往上面刻着什么。
萧明好奇地蹲过去,说话脆亮:“道长哥哥,你在做什么吖?”
俞拙心手中不停:“写字。”
萧明大大的眼睛大大的疑惑:“你这个字我一个都不认识!”
蔡青禾揉揉小孩脑袋:“不认识就对了。”
如今江南在瑶人的手上,碍于众多士绅门阀的助力和面子,再加之大梁的兵马就在宣州城下坐镇耗着,蓝殊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江南的官制兵制基本都保持了原来的面貌,萧絮的意思是:
想在城中为非作歹,不能用公主的名号,得用土匪的!
于是陈大柱出名号,萧絮出精锐,那边瑶人在宣州和大梁的兵马大眼瞪小眼互相耗,那边江南腹地三天两头出大事,初一杭州知州苏伯华的家被山贼掏空,初三郡司马齐道善全家三十二口人被山贼杀光,初七太守干文的府邸被山贼烧了个精光……
弄死人,就拿田,拿到田,立刻分。
黑水寨一时名声大噪,前来投奔的土匪不计其数,各个磨拳接踵,生怕晚点就赶不上了,本来这些年匪祸猖狂,偶尔也有盗贼得手杀害官员的事,等到江南贵胄发现死的人像投名状似的根据吏部的勋爵册子来时,已经晚了。
最离谱的是,每死一户贵胄,次日那家的正宅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块石头,上面刻的字的鬼都不认识,正当几位知州为了活命一筹莫展之际,有位游历八方的道士给他们解了局:
这石头上写的是瑶文,意思是:碧落已死,女主当出。
要素实在过多,把那群人吓了个半死。
萧絮:狗屁瑶文,全是俞拙心瞎编的。
那段时间的江南非常混乱,临海的港口根本无人打理,只能全部封闭,朝堂的律法变作废纸一张,官员们想层层上报请求朝廷镇压土匪,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如今的江南在瑶人手里。
那群士绅痛定思痛,没等萧絮封路,自己主动把给瑶人的前线供给给断了,不仅断了,还有人黑衣夜行,走溪水小道绕过太湖,来到宣州城面见前军总管顾远达。
说的话痛定思痛,道瑶人在江南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如今总算盼到朝廷来的援军,愿与朝廷南北夹击,把瑶人困死在宣州城内。
宣州之战,死了很多人。
那是个极苍茫的深秋天,萧絮率领江南驻军翻越华阳山冲入宣州城内,把即将断粮的瑶人兵马打了个彻底的措手不及。
她身先士卒,奔跃于马上,手中双刀饮满鲜血,甲缝都染尽红迹,却见宣州昔日熙攘鼎沸的长街,尽是衣衫尽破的寻常人尸。
瑶人断粮,榨干了宣州城百姓的最后一滴血。
而昔日瑶人进犯,选择坐视不管的江南驻军,在这场大战中折损半万,鸣金收兵的那日,萧絮站在宣州城楼之上,俯视城中血流成河,断壁残垣。
打仗,就是要死人的。
若她只有十九岁,她会哭,会质问黄天后土,为何庙堂殿宇的征伐永远要伤害无辜的普通人,可她今年廿六了,她需要军功,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需要向所有活在世上的人证明,她可以。
她担得起父亲给的“镇国”二字,更担得起她想要的龙袍与龙椅。
江南自落入瑶人之手,再被镇国长公主夺回来,前后都不满一年,且京中派出去跟她打仗的兵马阵亡不过几百,死的全是原先给瑶人行方便的江南驻军,且自大纪朝就开始困扰朝廷的江南门阀林立的问题,也没了。
她以最小的成本,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京中盛传镇国长公主善战也。
江南大家宗族死的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