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和范小胖骑车,流浪地球发布(4 / 5)

加入书签

是啊。”

两人笑着握手,颇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商业互吹片刻,王昊问起了《三体》的事情。

大刘又是懊恼又是遗憾,还有点唏嘘,短短时间就表现出了数种情绪。

王昊见状也没有深问,现在的大刘也决定不了《三体》的事情。

身为作者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直蒙尘在小人手里,他无疑是很难受的。

但.....谁叫你喝醉酒来着!

两点半整,会场内座无虚席,数百家媒体已经架起长枪短炮。

聚光灯骤然打亮,王昊、赖培康、郭帆和刘慈欣并肩走上台,身后的大屏幕亮起电影LOGO——蓝星被无数行星发动机推动,在浩瀚宇宙中孤独前行。

众人落座后。

喇培康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

“今天,我们正式宣布——中影集团、灵犀影业、郭帆工作室将联合打造华夏首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总投资5亿人民币!”

“哗——”

全场瞬间炸开。

后排的记者们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相机快门声密集得像下暴雨。

五亿!

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过去所有华夏内地电影的投资,而且砸的还是公认的票房毒药的科幻题材。

郭帆握紧拳头,台下某些同行的目光几乎要将他穿透,那是嫉妒......嫉妒他能大大的捞钱。

有人站起来直接开炮:“5亿成本是真的吗?会不会像某些电影那样,将大部分制作经费都交给演员当片酬?真正的制作经费微乎其微?”

他们当然有理由怀疑,毕竟当年的《赤壁》就是如此。

光是一个周闰发的违约金就扔进去4000万,可想而知,所谓的成本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昊接过话筒,眼神锐利:“这5亿,将实打实砸在制作上!”

“男女主演将采用潜力演员,所有主要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三千万,剩下的钱,全部砸在实景搭建和特效上。”

台下更加骚动,如果王昊的话是真的,那这无疑将是内地影史最大手笔的制作!

“王总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有记者忍不住喊出声。

王昊挑眉,示意工作人员播放VCR。

屏幕上出现郭帆团队在青岛搭建的地下城实景——五十米高的穹顶,锈迹斑斑的管道纵横交错,墙上的标语“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泛着火红的光。

“这只是冰山一角。”

王昊的目光扫过全场,“我们要在内蒙古建1:1的行星发动机模型,要去东北拍冰川场景,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未来的蓝星。”

他的语气里没有豪言壮语,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王昊过去的信用,让现场的大部分人选择了相信,他们决定暂时偃旗息鼓。

很快,项目做公布制作名单:导演郭帆,制片人赖培康、王昊、王竞,编剧龚格尔......刘慈欣,主演:暂无。

记者们再次骚动。

“请问昊总,”

《华夏电影报》的记者率先站起来,手里的录音笔快怼到王昊脸上,“为什么要选择郭帆当导演?他没有任何科幻导演的经验。”

“圈内比他有经验的导演比比皆是。”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在郭帆心上。

“郭帆不是新人。”

王昊的声音猛然提高,“他拍《同桌的你》时就展现了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更重要的是,他为《流浪地球》准备了两年。”

他从文件袋里抽出份履历表,对着话筒念道:“百万字的世界观设定,数千张分镜头脚本,亲自去科学院请教行星物理专家,带着团队在零下三十度的北方体验生活——这样的准备,哪个所谓的大导演能做到?”

郭帆的眼眶突然发热,自从接手这个项目以来,王昊是唯一一个始终支持和相信他的人。

“他是管理系研究生毕业。”

王昊继续说道,“数百人的团队,管理的井井有条,有文科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有理科生严谨的逻辑,这才是科幻片最需要的导演。”

记者席上开始窃窃私语。

有懂行的人知道,管理大制作团队有多难,而国内大多承袭香江制作理念,全踏马草台班子。

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就能开拍,剧本一边写一边改。

这种方式拍拍喜剧片还行,玩科幻,那不是搞笑吗?

“那灵犀为什么要冒险投资科幻?”

《好莱坞报道》的记者用流利的中文提问,“这在国内就是荒漠,不怕血本无归吗?”

“当然是因为热爱,别人没做到的,正是我们想做的。”

王昊调出一组数据,“国内科幻迷超8000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