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大诗人等不及了〔求订阅!〕(2 / 4)
在宴会厅的一角,手中端着一杯红酒,眼神时不时地望向门口。
“王导还是没来?“
江志强压低声音问道,嘴角保持着得体的微笑,眼神却冷了下来。
张晗尴尬地点头:“他说新项目太忙,实在抽不开身。“
这下,江志强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江总,王导可能真的是有重要的事情,他们公司现在的项目不下五个,确实非常忙。”
张晗小心翼翼地凑到江志强身边,轻声说道。
最近一个月他邀请王昊出来洗脚,都被拒绝了。
由此可以看出,王昊是真的忙着项目!
江志强冷哼一声,没有回应,只是转身走向其他投资人,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开始寒暄起来。
虽然此时两家公司的关系还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没有撕破脸,但江志强心中的不满已经难以掩饰。
张晗看着江志强的背影,心中暗自叹气。
作为旁观者,他十分清楚江志强心态转变的原因。
一是利益问题,从目前双方的合作来看,王昊无疑是占便宜的一方,至少江志强是这么认为的,灵犀公司对这部电影的推动已经被他下意识忽略。
不管是特效合同,还是《捉妖记》30%的投资份额,都让灵犀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在江志强看来,自己如今手握顶级大IP,就该是王昊求着他的时候。
他正好也能借此拿捏灵犀公司的电影版权。
却没想到,王昊压根不甩他,对《捉妖记2》的事情,更是不闻不问。
另一方面嘛,则是因为某个内地影评人的一篇文章了,此人在网上如今已经被冠以第一王吹!
【论王昊如何以一己之力拯救一部先天不足的电影。
一、特效:从五毛到史诗级的跨越。
《捉妖记》上映前,业内对其最大的质疑是国产特效能否撑起奇幻IP。
导演许诚毅虽有好莱坞经验,但影片中胡巴的毛发动态、妖界场景的构建,若没有王昊团队的强大技术实力,最终呈现的恐怕是《巴啦啦小魔仙》级别的塑料感,更别说靠着萌态的胡巴拿到20亿的票房。
二、营销:绑定王昊的天才人设。
宣称这是王昊团队倾尽全力,继《大圣归来》后的顶级制作,全程蹭灵犀公司的流量。
不过,这部电影有灵犀公司的投资,这倒是无口厚非。
但从《战狼》到《捉妖记》,连续的成功,无疑证明了含灵量,这个词的含金量。
奉劝某些想要制作商业大片的导演,先想想你们的钱,够不够请灵犀公司做特效。
否则,还是别做大片的梦!
三、叙事:用技术弥补剧本硬伤。
《捉妖记》的剧情本质是低配版《驯龙高手》,妖界大战的史诗级特效才让观众忽略逻辑漏洞,沉浸于打斗的爽感。
结论:《捉妖记》的成功是技术驱动型案例。
王导用特效掩盖了剧本平庸,用营销转移了类型片质疑,甚至让观众容忍了演员浮夸的表演。
若没有灵犀公司,这部电影只会是豆瓣5分的圈钱大烂片。胡巴的原型来自《山海经》,但让它活过来的是王导。】
不愧是第一王吹,徐舒的文章,论点惊爆眼球,更是让江志强差点破防。
我就是宣传而已,不知道这是吹牛逼吗?你们怎么就都信了呢?
王昊赚完他特效的钱,又赚他电影票房的钱,现在还要赚他的名声,导致的结果就是江志强严重的心里不平衡。
看着江志强离开的背影,张晗心里暗暗鄙视,“赚钱就行了,还要这种虚名,再说了,把功劳给王昊,不是你自己在首映礼上面吹的么,现在你后悔了?晚了!”
其实现在的江志强,已经隐隐生出第二部踢了王昊的想法,但他还不敢说出来。
被网友说的多了,连他自己也不敢确定《捉妖记》的成功是不是真靠王昊。
若说此时,网上最羡慕《捉妖记》票房的人是谁,那无疑是大诗人。
看到王昊对这部电影的加持后,江志强不信,但他却是第一个信的。
他的逻辑很简单,王学弟是死敌张一谋看到好的人,也是我大诗人亲自挑选的合作对象,更是已经连续两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逻辑直接闭环,王学弟就是我大诗人的天选搭档!
得出这一定律后,大诗人迫不及待地给新丽传媒的曹华益打去电话。
而此时的曹华益,正在参加大鹏电影《煎饼侠》的庆功宴。
宴会厅内热闹非凡,大鹏站在舞台上,意气风发地砸掉十亿冰雕,周围响起阵阵欢呼与掌声。
曹华益看着台上风光无限的大鹏,接到大诗人电话时,心中不免有些不耐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