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道地产区的改良,医武不分家(月票加更)(2 / 3)

加入书签

里夹的艾草标本:

    “你看这叶子边缘带锯齿的,就是长在乱石堆里的,要是叶子圆滚滚的,多半是长在平缓处的,药效差着一截呢。”

    “终南山就那么几片坡地能对上这些讲究,多了真没有,山里的老道说,这是山精地灵养出来的,急不得。”

    方言听着,点了点头,明白这艾草难推广,应该是生长条件苛刻,终南山的坡地、石缝、活水、日照,缺一样都不成。

    但是没关系,哪怕是稍微差点的,那也比现在普通的艾草要强。

    要精益求精只拿最优的品种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提升一下艾草整体的品质,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回去还是的写个报告,让人专门去调查一下项目的可行性。

    方言看着那本《道门火灸经》,忽然笑道:

    “海灯师父说的这些讲究,听着难,但我看换个思路,其实都是能琢磨出法子的。”

    海灯和尚抬眼看他:“哦?方小友有主意?”

    “您看啊,”方言指着书页里的艾草标本,“海拔、坡向这些,咱们可以先在终南山里圈几块条件最像的地,挨着原来的野生艾草种,先试试能不能沾点灵气。”

    “至于土,您说的沙粒掺腐叶,咱们可以学山里的法子,收集枯枝败叶堆肥,再掺上碎石子,模拟那种见干见湿的劲儿现在农科院的人就爱琢磨这个,叫土壤改良。”

    老范在旁边听着,忽然插了句:

    “那水呢?山涧活水总不能引到田里吧?”

    “不用引,”方言解释,“可以搞滴灌,像给菜浇水那样,一点点往根上渗,既能控制水量,又能让水顺着土缝往下走,跟山涧渗出来的差不多。”

    “滴灌?”老范露出茫然的神色。

    方言说道:

    “这技术我们四年前就引进了,当时报纸上都登了,从墨西哥弄来的。在山西晋中的大寨、河北遵化的沙石峪,还有咱们BJ密云,都试过……果树、蔬菜、粮食作物都种过。”

    “1975年那会儿,报纸上还说呢,试验效果特别好,又节水又增产。”

    “尤其是河北沙石峪,用这技术浇小麦,咱们还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滴灌用在粮食上的国家呢。这技术早成熟了,你压根不用操心。”

    海灯和尚捻着胡须,眼神里带着些惊讶:“这些法子听着新鲜,真能成?”

    “总得试试才知道,”方言语气笃定,“就算种出来的比野生的稍差些,只要比普通艾草强,就值当。”

    “您想啊,现在多少地方的人想用点好艾草都找不着,哪怕咱们种出八成好的,也能帮不少人。”

    他顿了顿,不等海灯发问,又补充道:

    “至于采收时节,这个最简单,咱们记着端午前后的日子,按山里的规矩来,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割,晒艾绒的法子也照着您书里写的来,这些老讲究,丢不得。”

    海灯和尚看着他眼里的认真,笑道:

    “方小友,倒是比我这老头子开通。我以前总想着原汁原味,怕动了山的性子,倒没想过顺着山的性子来改良。”

    方言也笑道:

    “其实是一个理,咱们都是想让好东西传下去。”

    海灯点了点头。

    方言继续说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