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方言破医考玄机,开始放暑假了(二合一章)(2 / 6)
p; “第二,贴临床,还得懂‘为什么这么治’。面试问过江龙藤的炮制差异,其实也不算是刁难人,而是考‘用药能不能因地制宜’。岭南潮湿,炮制可能偏于祛湿;中原干燥,或许更重存性,这背后是医理对地域的适应,考官要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人。”
“当然了,没考虑到考生没有去过岭南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我认为回答只要能够贴近题目,应该不会扣多少分,毕竟不是说错了,只是没说的多深入。”
听到方言这么说,刚才那个抱怨的江苏同学,脸色还好看了不少。
方言的分析有道理啊!
至少自己是回答了,不是答错了。
方言的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的写了几个关键点,最后粉笔尖在“医古文”三个字上顿了顿然后说道:
“第三呢,就是打底子,古文和临床要通着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题,翻译是基础,解释‘掉’颤动和‘眩’眼花是考你对古义的理解,最后结合临床说肝风内动的证型,是逼你把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病症。这就像咱们看病,望闻问切后,得把脉象舌苔和病机串起来,一个道理。”
说到这儿,他转过身看着众人:
“至于出题人的偏好,刚才的题里藏着答案,岳老他们这辈人,一辈子讲究‘经典为根,实践为魂’,既怕年轻人丢了老祖宗的家底,又怕学了理论不会看病。所以题目才会既抠经典细节,又往临床实处扎,还捎带着地域特色的考量,毕竟中医的根,本就扎在各地的水土里。”
有同学忍不住问:
“那咱们该怎么应对?感觉要学的太多了……”
方言放下粉笔,稍微思索后说道:
“根据目前所知道的情报来判断,我认为应对方法是……抓大放小,抓‘理’不抓‘题’。”
听到他这话,少部分人眼前一亮,更多人露出迷茫的神情。
方言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点了点,说道:
“大家经典条文其实已经背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有一些地方没有背到,也不用死记或者去赶工,像《伤寒论》里‘汗、吐、下’后的变证机理,《金匮》里各类杂病的核心鉴别点,这些其实大家吃透,今天的笔试应该就没问题了;医古文每天抽半小时读一段,把常用的词义比如刚才的‘掉’记牢;至于临床用药,多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药这么用’,比如岭南多湿,他们的药偏清利,中原多寒,用药偏温通,把这些道理琢磨透,遇到生题也能顺着思路推。”
他丢下粉笔,从讲台走下来,走到众人中间:
“你们别忘了,咱们每天在这儿看诊,处理的都是活生生的病例,刚才江苏同学说的‘过汗伤阳’‘水气病鉴别’,咱们上个月不就碰到过类似的患者?把诊室里的经验和经典对上号,比瞎刷题有用得多。”
“说句实在的,这次考试难,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刷掉人,但更是为了选出真能扛起中医的人。”
“大家能走到复试这一步,哪个不是啃过《黄帝内经》、摸过千百个脉的?别被几道题吓住了。”
“我认为考官想看的不是‘全才’,是‘有根有魂’的中医,这个根在经典里,魂在就在临床上。”
说完后他顿了顿:
“大家都不要愁眉苦脸的,放宽心,我认为只要把咱们平时看病的本事拿出来,把对中医的琢磨亮出来,就够了。”
一番话下来,刚才凝重的气氛散了不少,有人已经开始低头翻笔记,嘴里念叨着“《伤寒论》的变证……”
还有人互相打气:
“对,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