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飞抵上海落脚锦江饭店,红旗轿车去复旦(月票加更4K)(3 / 5)
70年代末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机械化,95%的插秧、80%的收割以及所有农业灌溉都使用机械,并且还有老毛子援建的化肥厂,粮食年产量达 800万吨,能实现自给自足且部分出口。
而且当时朝鲜的社会保障十分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部免费,还向学生发放衣物等生活用品。
算起时间来,他们还有好几年的好日子。
另外,报纸上还写了,农林部上报请示报告。
详细是《关于成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请示报告》。
方言莫名想起了杂交水稻的事儿,1976年的时候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应用于生产,也就是说,袁老这会儿应该已经出成果了,不过好像也得了皮肤病……
看了一会儿报纸,方言开始无聊起来,看了看时间,发现还早。
窗外是云海,偶尔能看到云隙下面的华夏大好河山。
本来方言想去认识下同行的老同志们,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在睡觉。
方言只好闭目养神起来。
正午十一点,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盘旋。
方言从舷窗望下去,黄浦江像条浑浊的玉带,两岸的厂房烟囱林立,外滩的哥特式建筑群顶着尖顶,在阳光下显得有些陈旧。
飞机逐渐下降,随着机身剧烈的一顿颠簸,轮胎与跑道摩擦出刺耳的声响,窗外掠过成片的稻田,水牛在水田里慢吞吞地犁地。
飞机停稳过后,舱门打开,潮湿的空气涌进来,带着股江水的腥气。
廖主任戴上墨镜,指着远处的接机人群,对着飞机里的一众老伙计招呼:
“看,老陈来了。”
方言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位穿中山装的老者站在红旗轿车旁,手里挥着顶草帽,旁边站着几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胸前别着红色的党徽。
下了舷梯,脚踩在水泥地面上,方言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当当”的声音。
方言有些错愕,难道是有轨电车?
这时候老陈快步迎上来,握住廖主任的手直晃:
“老战友,可把你盼来了!先去锦江饭店洗把脸,中午给你们接风,弄了点上海的特产,尝尝咱们这儿的鲜货。”
“好好,还有其他人呢!”廖主任指了指身后。
然后老陈和熟悉的同志们一个个招呼。
方言一时认不出在场的其他领导,只得在一旁静静等候众人相互寒暄完毕。老陈热情地邀请大家动身,方言随着人群走向停车场,正午的阳光炽烈,将他的影子在地面拉得老长。
机场外的公路边,一溜黑色红旗轿车整齐停放。
方言被工作人员安排上了其中一辆车,车队缓缓启动,向市区驶去。
众人此次下榻的锦江饭店,由董竹君于 1929年创办。
1951年收归国有后,这里便成为上级直接管理的国宾馆,主要承担重要宾客的接待任务。
饭店坐落于市中心茂名南路 59号,毗邻繁华的淮海路,既交通便利,又因周边环境静谧,便于保障重要活动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锦江饭店见证了诸多重要外交时刻,在这里上级领导曾多次在此会见外宾,尼克松、西哈努克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