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欧洲之旅15(1 / 2)
看着络腮胡子头也不回地离开,几人这才意识到只是虚惊一场。
他们相视一笑,随着人潮缓缓走出球场。
不得不承认,整个德国乃至欧洲的足球氛围确实令人震撼。
即便拜仁未能夺冠,慕尼黑依旧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
无数球迷在散场后并未直接回家,而是涌向街头巷尾的酒吧,用大杯的啤酒冲刷失利的郁闷。
足球早已融入欧洲人的生活血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折射出欧洲人令人羡慕的闲适生活。
抽出两天时间看一场球赛,对欧洲人来说是寻常生活,但对习惯了996的国人而言,却近乎一种奢侈。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美好时光还能持续多久。
或者说,大多数欧洲人相信这样的生活将永远持续下去。
可惜这种想法,终将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
欧洲依靠早期积累的雄厚底子,让整整一代人可以安心享受生活,高福利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而眼下欧洲的工业基础尚能维持这套福利体系。
随着欧洲工业逐渐萎缩,市场被华国企业一步步蚕食,再加上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对华收割未果后,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欧洲人的好日子恐怕就要走到头了。
当然,就目前而言,欧洲的生活依然悠闲惬意。
李焕一行人在第三天下午抵达巴黎,队伍中多了一位新成员——在慕尼黑结识的苏眉。
有了这位向导,旅程倒是显得轻松一些,一路介绍着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名人趣事。
苏眉起初还有些忐忑,但几天相处下来,她现李焕一行人对她并无他图,只是将她当作当地向导而已,所以也就安心的给他们当起了导游。
刚踏上巴黎街头,姜一凡就皱起眉头问道:“怎么这么多黑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非洲。”
“法国在非洲拥有大量殖民地,殖民地的通用语是法语,所以非洲黑人较易融入法国社会。”
苏眉轻声解释,“再加上上世纪为补充劳动力,法国大量吸纳殖民地黑人,这批黑人定居后,又带动更多同胞来到法国。”
“你去看看法国足球队就明白了,白人面孔已经越来越少。”
李焕拍了拍姜一凡的肩膀补充道。
漫步巴黎街头,姜一凡的疑问道出了许多初访者的心声。
巴黎的多元面貌远想象:塞纳河畔有时尚精致的白人男女行色匆匆,也有身着传统非洲服饰的黑人家庭悠闲漫步;中东裔商人在路边咖啡馆热情招揽生意,亚洲游客举着手机四处拍照——整座城市宛如一个文化熔炉。
“这不只是法国的问题,整个欧洲都面临类似状况。”
李焕目光扫过街景,接过话题,“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短缺,引进移民成了无奈之举。
德国引入土耳其人,英国接纳前殖民地居民,都是同样逻辑。”
顾英华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商业角度看,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消费市场。
不同族裔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偏好都值得深入研究——这对我们未来在欧洲的市场策略至关重要。”
“这也是国内企业出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姜一凡点头附和,“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产品需求,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想要抢占欧洲市场的企业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行人来到塞纳河畔的咖啡馆歇脚。
望着对岸的埃菲尔铁塔,李焕突然问道:“那么你们认为,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模式真能持续吗?”
顾英华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表面上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
据我所知,这几年法国的黄马甲运动就从未停息。”
姜一凡若有所思:“所以欧洲的好日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或者说欧洲的市场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多元化?”
“正是如此,”
李焕轻轻搅拌咖啡,“当一个社会的内部认同出现裂痕,面对外部挑战时就难以团结应对。
这对我们华国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机会显而易见。
欧洲结构太过复杂,无法形成统一大市场,因此不可能出现能够与三星、苹果抗衡的手机制造商,这给我们华国企业留下了巨大空间。”
“至于挑战,”
李焕顿了顿,继续说道,“欧洲人不会坐以待毙。
其中一部分人必然试图重振欧洲制造业,但他们不敢对三星、苹果下手,很可能会将矛头指向我们这些华国品牌。”
整个欧洲事实上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只是欧洲人不想承认,或者说不敢承认而已。
毕竟作为工业革命的源地,欧洲人有着自己的骄傲,可眼下欧洲人的实力却与他们的骄傲不匹配。
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骄傲,欧洲人总想折腾一下,表示自己还可以。
可殊不知越这么折腾,反而把欧洲那仅剩不多的工业化底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