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大葬(1 / 2)

加入书签

这样一个伟大的女人,最终却惨死在观音寺的密之中,怎一个可悲可叹足以形容。

身为凤临月膝下唯一的儿子,赵维祯看到母后面目全非的“尸体”被人从密道中抬出来。

他痛不欲声,将丧母之痛展现到位。

不管赵维祯愿意与否,为了母后的名节,都必须将这场戏演绎下去。

如若不然,母后的一世威名将会随着她的不翼而踪而**然无存。

赵维祯不知该为赵言风给母后重新创造幸福而对其感激涕零,还是该对那个将烂摊子交给自己收拾的九叔心生懊恼。

不声不响将母后带离出了盛都,顺便将后续麻烦交给他来处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事手段令人非常不耻。

迫于无奈,赵维祯只好在众人面前上演一出生死大戏。

让他人以为,母后惨遭蒋奇皓毒手,不幸的在这场变故之中丢掉了性命。

太后大丧,举国哀悼。

那具和凤临月外形相似的尸体,是赵维祯从死刑犯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替代品。

这么做对死者来说并不公平,但赵维祯却让死者以太后之尊,被葬入了天家陵寝。

这对一个死刑犯来说,算是得到了最高规格的补偿。

葬礼举办得十分隆重,为了不引起外界的怀疑,葬礼期间,赵维祯将痛失生母的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深知内情的几个心腹,不知道的人,真以为陛下死了娘,悲痛欲绝的模样,着实令在场众人痛心不已。

陛下今年还不满二十,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生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好在凶手已经得到了惩治,想来太后在天之灵也会死而瞑目了。

冗长又隆重的葬礼结束在七天之后,赵维祯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世”而荒废朝政。

葬礼结束的第二天,赵维祯便神清气爽地出现在议政殿。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他即将大婚,不日之后会迎娶慕紫苏成为天启王朝的新任皇后。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第一个出声反对的便是礼部大臣。

礼部现任尚书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子,在官场纵横数十年。

虽然没为朝廷创下什么惊人的功绩,多年来却兢兢业业、恪守本份。

从不贪赃枉法,也从不欺压百姓,称得上是一位忠义的臣子。

缺点就是,此人懂变通之术,最喜欢拿朝廷祖例来约束旁人。

赵维祯心底对这位礼部尚书颇不待见,念在对方在朝为官数十载,极少犯错,只能任由他执掌礼部大权。

赵维祯宣布要立慕紫苏为皇后时,礼部尚书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劝谏道:“陛下,选在这个时候册立皇后不妥。”

“按照朝廷自古以来的规矩,直系长辈离世,有血亲的子女当为长辈守孝一年方可操办喜事。”

“太后的葬礼刚刚结束,陛下在这种时候宣布大婚,会被后世冠上不孝之名。”

礼部尚书这番话其实并没有错。

朝廷在孝道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这种长辈去世,子女守孝的制度从古至今没有失传。

事实上相较于前朝,天启在子女守孝方面已经放宽了不少政策。

前朝的守孝制度是整整三年,到了天启年间,先祖爷将三年缩短为一年。

对多数人来说,这次改革,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历史上发生不少悲剧。

到了适婚年龄的姑娘小子,因家中长辈离世,不得不将婚期一拖再拖。

男子在这方面倒还好,只苦了适婚女子。

随着祖父祖母、以及亲生父母的相继离世,她们的孝期将会被拖延长达十几年。

等到她们摆脱孝期可以嫁人时,已经人老株黄,错过了婚嫁的最美好年华。

很多姑娘为此看破红尘,出家为尼,晚年过得甚是凄苦。

先祖爷对这种愚腐的守孝制度不耻,朝廷成立初期,本想将守孝期缩短为三个月。

在朝中一众大臣的极力阻止之下,才做出让步,将孝期改为一年。

饶是如此,赵维祯依旧不想履行这个制度。

要知道,被葬在帝陵中的那个死者,与他没有血缘关系。

他亲娘凤临月还没死,凭什么让他为一个不相干的人守孝?

名义躺要帝陵中的女人是他的“母后”,心里上这一关赵维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

他好不容易将慕紫苏寻回身边,不想因为守孝期,再将这个小精怪弄丢了。

赵维祯操持完“母后”的葬礼,第一件事便是将慕紫苏娶进宫门。

礼部尚书的反对在他的意料之中,赵维祯不为所动道:“为母后守孝固然重要,偌大的后宫没有女主人操持宫务也是眼前的一大难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