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立嫡不立庶(1 / 2)

加入书签

天晟帝又看向赵维瑾:“你与祯儿年纪相仿,自幼接受礼仪教导,各方面表现得都犹为突出。”

“可在战略方面,终究是不及你皇兄优秀。”

“且与你皇兄相比,你还是妃子所出的庶皇子。祖宗有训,立嫡不立庶。”

“朝中许多大臣呼吁朕立你为储,朕却不能不考虑你皇兄的身份和立场。”

“这种情况之下,你与你皇兄都有足够的资格争夺储位。”

“为了公平起见,朕决定让你兄弟二人做一番比试。”

“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谁便是储位的不二人选,你二人觉得如何?”

赵维祯和赵维瑾彼此对视一眼,对天晟帝提出的这个比试条件满头雾水。

围观的几位大臣替二位皇子问出疑问:“不知陛下的比试条件是什么?”

天晟帝指了指桌上的卷宗:“经户部统计,欠银子的亲王共有六位。”

“朕每人给你们分出去三位,期限是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谁能将分到手中的债务以最短的时间讨回国库,谁便是这场比试的最后赢家。”

大臣问道:“若在规定的时间内,两位皇子同时将债务追讨回来,当如何决定最后的胜出者?”

天晟帝道:“若祯儿与瑾儿同一时间追回债务,朕自会再想第二道策略来考验两位皇子的才能。前提是……”

天晟帝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三百万两白银,你二人必须一文不差的给朕充进国库的库房。”

这句话听上去轻描淡写,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赵维祯从未与那些老亲王打过交道,却也听说过这些人的一些事迹。

他们是跟随先帝爷打过天下的有功之臣,与慕紫苏的外公虞广白一样,因功劳过大,被封王加爵。

天启朝对异姓王有明文规定。

他们在位时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禄,离开人世,王爵之尊便会被朝廷收回。

且他们的子嗣并不享受世袭爵位的传承,所以,荣耀加身,也只荣耀他们一代而已。

如果他们的子嗣能为过大,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在朝堂上闯出一翻名堂。

老亲王在战场上能为突出,在教育子女方面不怎么样。

赵维祯听说过的几位亲王,家中的后辈没有几个有大出息的。

他们当年胆敢向户部预支巨额银饷,是因为先帝在世时,做了一次除贪改革。

当时朝廷至少有百名贪官被集体斩首,朝廷从这些贪官府里搜刮出大笔银两,充进了国库用作军饷。

几位老亲王那时与先帝私交不错,而且他们也在这起打压贪官的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大笔白银入库之机,向陛下提出借银子私用的请求。

先帝在钱财方面很是豪爽,御笔一挥,吩咐户部拨银子。

老亲王在借银子时都是立过字据的。

但先帝驾崩,天晟帝上位之后,种种原因,这笔银子始终讨不回来。

久而久之,这件事便被人慢慢遗忘。

不久前,接到查账任命的段无洛在清点账目时发现了这个缺口。

便将此事做了汇总,呈报到天晟帝的御案之前。

老亲王仗着当年有军功在身,且先帝已经驾崩为由。

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死活不肯将当年借的银子偿还回来。

这些人在仕途上没什么成就,名下却经营着不少赚钱的买卖。

拿出大笔银子偿还朝廷,并不会让他们面临破产。

可人心都是贪婪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当年的热血澎湃早已不复存在。

剩下的只有利益与世故,谁还会将当年的承诺当一回事。

天启国库充盈得不差这三百万两白银。

天晟帝会拿这件事来考验膝下的两位皇子,比试只在其一,意图是让两人知难而退。

见两个儿子脸上都流露出为难的神色,天晟帝笑问:“祯儿,瑾儿,这场赌比试,你二人比还是不比?”

不给二人回应的机会,天晟帝又道:“弃权的一方,视为认输,另一方则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天启的下一任储君。”

这对赵维祯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本不用比试,便有足够的资格成为太子。

偏偏天晟帝对他这个儿子极不待见,非要提出如此刻薄的方式来刁难于他。

迫不得已,赵维祯只能点头应允:“儿臣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让步。”

赵维瑾见赵维祯已经表态,忙不迭也跟腔道:“儿臣也愿意放手一试。”

既然两位皇子应下这场比试,天晟帝便将卷宗分成两份,当着几位大臣的面递交给二人。

卷宗里面装的是几位老亲王当年亲笔写下的欠条和借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