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250章 落户政策(2 / 3)

加入书签

sp;  采石、修路、建堤等这类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都将由服徭役者承担。

    第二种,军户:妇孺老幼给军队种军粮,适龄青壮年白天下田种地,早晚训练以备朝廷调令。

    所有入住梁王番地的军户,由朝廷特派专管,不属梁王番地管制。

    军户只能活动在军户区,不可进入任何城池或是走出军户区范围。

    第三种,百姓:家中有功名者,童生除外,秀才起算。可安排至梁王番地任何村落,视为梁王番地百姓,但不再享有朝廷补贴。

    例如,秀才在原籍每月可至官府领取一定补贴,但成为梁王番地百姓后,不再享有此项待遇。

    举人也不再享有一定良田免费待遇。

    第四种,良善之家:这就有点意思了。

    所谓良善之家,将根据当场捐助银钱多少划分等级,安排落户在城池或是村镇。

    布告上写的大概内容为,连年战争,民不聊生,良善之家心怀仁慈,愿为救助难民贡献绵薄之力者,梁王和番地官爷欢迎此类大义大善之家落户番地。

    所有良善之家,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大小指定某地或城池资助。

    呵呵,说白了,就是那些富家大户,想去哪里生活,出银子吧。村和村的价格都不一样,应该都有底价,看自己兜里的银钱决定去哪里生活。

    只要银子捐助的足够多,去梁王居住的津海府都成。

    第五种,海湾新村:愿前往海湾建新村者,开荒除朝廷三年不纳税外,再优惠三年不纳税,另外一次性补贴难民半年口粮。

    以上五种落户政策之外,还额外备注一条:难民们在落户后,可以到分配的城池,以工换取口粮。

    这工种应该修砌城墙或是修路建堤。

    周言郎大致将布告上的内容,缓缓的说了一遍。

    难民们几乎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落户政策,有腿软的难民瞬间瘫坐在了地上,官兵二话不说快速上前将他们驱离。

    难民们抹着眼泪,趔趔趄趄离开城门前。

    委屈、不甘、愤怒!

    可却没一人敢大声喧哗,处处都是官兵,甚至连大哭都不敢。

    从北地逃到了梁王番地,据说是唯一愿意打开城门接受难民们的地方。

    可,逃到了这里,又能怎样?丢了户籍要服徭役三年,即使户籍完好无损愣是变成了军户。

    军户啊,比奴才都不如!

    若是老家不是在襄阳县那几个城池,若是难民们过境能不烧杀抢夺,他们情愿待在家乡,一家出一人或是两人充军,也不想当军户。

    当了军户,子孙后代再无出头之日,不能读书考功名。

    成年男娃儿只要有战争,就会被拉上战场,上了战场几乎等于送死。古往今来战争都一样,千人征战几人回?

    家中男娃儿注定埋骨战场的命,除非四海升平,再无战争。

    可,眼下四处战乱,朝廷急需大量士兵拼命,一旦落户为军户,家中壮劳力肯定会被拉到战场。

    而,现在难民们却又没的选,口袋银钱没分文,家中粮食没半碗,能活着逃难到梁王番地都已经算是命大了。

    继续逃难?向哪里逃?京城的大门前,粥不施一碗,城门更是不让难民们进入。甚至其他地方,据说有官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