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给脸不要脸那就不给脸(1 / 2)

加入书签

赢高治闻言,沉吟良久。

他原本觉得这催一催的法子,多少有点无聊,甚至带着点莫名其妙的小家子气。

但听李北玄这么一解释,却忽然意识到。

这手段说不上高明,却极其实在,极其有效。

没错。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崔仲琛到底说不说得出个所以然,也不在于他背后藏了多少人、牵了多少线、动了多少心思。

哪怕真有证据,真有罪证,到了那一步,再谈惩处、谈退让、谈收场都不迟。

但眼下最不能放任的,是这个架势。

崔仲琛不能就这么风风光光、气定神闲地走进晋阳。

不能以那种我是来评理的姿态,来面对朝廷。

他是一个臣。

而现在出了事,是晋地出了乱子,是朝廷要查,是皇室要追责。

崔仲琛若真心想澄清、想解释、想撇清自己,那就该低头赴讯、收敛锋芒、主动配合。

可他偏不。

他现在这一路走得,不紧不慢,不疾不徐,从清河出到如今,整整走了半月有余。

地方州府无不设宴相迎,沿路门生故吏相随而行,就连地方文士也纷纷写诗送行,赞其“此行如夜照寒星、清光直捣晋阳”

一切动作,都在告诉天下人,他不是来谢罪的,是来镇场子的,是来理清是非、主持大义的。

他把自己当成了裁判。

那赢高治算什么?

朝廷算什么?

难不成要真把他迎进府衙、备茶设案、请上主位,听他问一句:“晋阳之乱,究竟几人主谋?”

那还谈什么震慑?还谈什么定分止争?

这不是来问罪的,是来分权的。

是来教朝廷如何收场,如何宽仁,如何维护士族利益的。

换句话说,崔家这是想以局外人的姿态,介入这场危局,并在这过程中再次明确自己的地位。

甚至不是为了洗白,而是为了向天下宣告。

即便风头浪尖、证据临头,门阀依然不可动摇。

即便怀疑重重、民心浮动,崔家依旧能保持姿态从容。

想到这里,赢高治突然意识到。

如果不提前一步打乱崔仲琛的节奏,那这场博弈自他入晋阳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因为那种高人一等的气场,一旦落地成型,哪怕之后崔仲琛被迫服软、话说得再好听,也都是无用了。

势已去,局已定。

哪怕李北玄再能说,哪怕朝廷再想查,到那时候都不可能真的把崔家怎么样。

而崔家的牌面,也就这么彻底立起来了。

所以确实得催。

而且还得在对方还在路上、气焰最盛、态度最虚的时候,猛地敲上一锤。

把主动权重新掌握在朝廷手中。

“李兄所言极是,本王现在就派人去催!”

赢高治脑子转的很快。

立刻算了一下时间和脚程。

眼下,崔仲琛出已过半月有余。

他们从清河出,走的是中线。

避开了黄河与汾水交界处的几处大涝灾区。

沿途虽有积雪未化,道路泥泞。

但清河崔氏在地方上根基极深,驿栈、客栈、地方府县,几乎都是自家人或自家人的旧部弟子。

一路安排得极为顺畅。

照这样的度推算,如今已到太原南口,再走两三日,便能抵晋阳外城。

也就是说,此刻若再不动手,对方再走两步,气场就真正立稳了。

届时再催,反倒显得是朝廷怕了他,晚了一拍。

“来人!”

赢高治冷声吩咐道:“让监军使沈度、行人司王廉,明日一早出,带旨入营。”

“宣令清河崔氏族长、前礼部尚书崔仲琛,即日进府,肃然待问。”

“沿途不设礼、不设宴、不设接,不许百姓迎送,不许诸生观迎。

违者,治所在地方官与属吏之罪。”

“着郡县守令提前张榜示谕,所有赴迎之士,皆以扰乱军务论处。”

“再由布政使衙门代草一份通告,今夜贴于晋阳城门各坊,言其非奉朝命,不得自行入晋地衙署。”

吩咐完这一通,赢高治有些得意的问李北玄:“李兄,你看本王这样安排,如何?”

“善!”

李北玄笑眯眯的比了一个大拇指。

随后,赢高治立刻马不停蹄的安排。

派了两百人,翌日即刻出。

仅用了不到半日,便风驰电掣地越过两县,直抵太原南驿。

而太原南驿,正是崔仲琛此行歇脚第三日、准备入晋阳前的最后一站。

消息一到,整个崔家队伍顿时一片寂静。

他们原本是按着七天行程缓缓前行,一路上节奏沉稳、气氛肃穆,不紧不慢地接受地方迎接与士绅宴请,压根不急。

但他现在不急也不行了。

因为晋阳的人,是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