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城中有人拦路(1 / 2)

加入书签

李北玄转过身,望向城门。

风已渐弱,雪也停了。

朝阳尚未破云,但天色已渐明朗。

他眯着眼,盯着城门口那片聚集的人群看了许久,神情却越来越沉。

这些人,的确是灾民。

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裹着破麻袋、披着烂布头。

有些人连鞋子都没穿,全靠麻绳捆着稻草草鞋裹脚。

有老有少,更多的是妇孺和羸弱之人。

有人骨瘦如柴,一碗热粥吃得手抖脚软。

有人嘴唇泛紫,显然是连夜在雪地里冻过来的。

有的小孩眼珠浑浊,瞳孔发灰。

明显是饿久了、脱水脱力的迹象。

他们从南门外进来,大多是沿着大道、从村头、关口、堆栈、破庙、荒田边的窝棚一路逃过来的。

是实实在在的“难民”。

但,他们不是“百姓”。

这两个词,在纸上看着差不多。

可实际意义,却完全不同。

“难民”是被灾逼出来的。

是饥寒所迫,无家可归,靠天吃饭,向命讨生的流徙之人。

他们是没有根的。

他们今天在晋阳,明天可能就在潞川、蒲阴,后天甚至会往并州逃。

他们对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抱希望,只是饿了,才来吃饭。

可“百姓”不同。

百姓是有家、有地、有铺头、有后院的人。

他们住在城中,住在巷里、坊间。

哪怕是穷户、破门独户,也有个安身的地方。

他们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基本盘。

但现在,李北玄在这粥棚前看到的,只有“难民”。

没有“百姓”。

没有城里人。

哪怕离得再远,消息再不灵。

粥棚前的人群里,也该混进几个真正的“本地百姓”才是。

可眼前这一锅粥,熬出了一百来人。

但没有一个,是从城里街巷走出来的。

这一点,让李北玄心里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他不动声色地抬头望了望城内的方向。

在他印象中,南门进去不远,便是晋阳南坊。

过去再远些,是织坊、市铺、民巷。

再往北是州衙、文庙、大市、东华门……

这些地方,都是人气最旺、居民最密集的地方。

按理说,粥棚这一煮,香味一散,城南的坊巷里多少该有点动静才是。

可现在静得诡异。

没有人来。

不是来得少,而是……一个都没来。

李北玄脑中立刻划过几个可能。

是消息没传进去?

不对,风是往北吹的,香气早就该飘进巷子了。

是被堵住了?

也不像,城门现在大开着。

晋阳的官府系统也已经瘫痪,根本没有人守门,更没人拦路。

来的难民能进,城里的百姓自然也能出。

为什么……没人来?

李北玄心下一沉。

从车里摸出望远镜,往城里看去。

很快,就发现更远处的坊巷口、街角、市井之侧,似乎……隐约站着几个人。

那些人穿着不像是灾民,也不像是兵,更不像是衙役。

他们就那么站着,背靠墙、坐屋檐、蹲街口。

不说话,不动弹。

但那股子钉子似的存在感,却让李北玄一下就警觉了。

“草……”

李北玄暗骂了一声。

赢高治立刻接过望远镜,也跟着看去。

但就那么短短一瞬,人已经消失了。

赢高治什么都没看到。

“李兄,你……你刚刚看到什么了?”

赢高治吓得小脸煞白。

而李北玄咬紧牙关道:“城里还有人,而且,是有人不想让百姓出来。”

赢高治一愣,脸上的血色瞬间褪了一半:“你是说……是有人在拦?”

“拦?哪儿那么简单。”

李北玄冷笑了一声:“他们不拦,只是‘劝’,或者‘提醒’,又或者干脆在坊口晃两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这就够了。”

“够让那些本来就怕官的人,不敢踏出门一步。”

听到这话,赢高治的脸更白了:“为、为什么?为什么不让百姓来吃饭?”

“不知道。”

李北玄抿了抿嘴,“晋阳这个地方太复杂了,我很难用常理去揣测。”

赢高治听见这话,也不吭声了。

因为他清楚。

李北玄说得对。

晋阳,这座城确实复杂。

复杂得让人心底发冷,头皮发麻。

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流言最早爆发、扩散最快、局势最乱的重镇之一。

眼下村庄百姓十不存一,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