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我在上课,你要散伙(4 / 7)

加入书签

况尚在眼前,无数国人为此热泪盈眶、欢呼自豪,无数外国游客和政要们交口称赞,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奥运会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盛事,如果说遵照国家的顶层设计,用一种常规性的文化项目来维持和增进我们的文化影响力。”

“我想,北平电影节是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声音略微轻松了一些:“讲实话,在组织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之前,我是非常忐忑的,因为对于电影行业了解确实太少,因此我走访了北电的惠军校长、问界的路宽同志,以及两岸三地众多的艺术家同志们共襄盛举。”

“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北平电影节的定位,也绝非‘中国的戛纳’或‘亚洲的柏林’,而是要打造一个立足本土、辐射亚洲、面向世界的电影盛事。”

老蔡总结道:“各位,文化产业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北平电影节的成功,不仅关乎电影行业,更关乎国家文化战略的落地。希望我们齐心协力,让这个项目成为中国文化事业的新标杆!”

文华、中萱以及刘领导讲话都在10分钟左右,老蔡8分钟,后续是各条线的负责人和筹备组上台发言,都控制在了6分钟以内。

今天这场筹备会议,从一开始就定调,让艺术归艺术、商业归商业,请行业真正深耕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建言献策。

主持人声音清亮:“

不像各类晚上要加上个“掌声有请”,市府的公务员小姐姐用词精准、严肃,这是和文化娱乐场合不大一样的氛围。

坐在第一排的路老板施施然上台,在正式场合又戴上了他的金丝眼镜装老,不过自从结婚有了孩子后,在外人面前的观感是成熟了很多的,大家一般会忽略他还差两年才三十的年纪。

要么说组织上考察男性干部,结婚、家庭稳定是一大加分项。

“好,各位领导提纲挈领地道明了北平电影节的意义所在,我不再赘述。”路宽没带稿子,仿佛只是闲聊一般。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平的丰泰照相馆诞生。直至今年,北平已汇聚了全国80%的制片机构和大量创作、制片、管理及营销经纪人才,故事片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年观影人次超过4000万,票房收入接近20亿元,这是我拿到的行业数据。”

“就我自身而言,毕业于北电,问界也发轫于北平,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关心、爱护、公平公正的对待令人感动。”

“因此当两位领导先后找到我寻求建议和意见时,我义不容辞,是真正地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路老板“入乡随俗”一番,快速过渡到正题:“刚刚两位领导都提到文化产业振兴问题,作为与之相关的行业内人士,讲实话我是颇为激动的。”

“今年二季度末,我们的gdp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以电影业为代表的文化贸易逆差显著,好莱坞的经验写得明明白白,产业发展才能带动文化传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前些天和岳父通话,他现在在美国做文化参赞,也负责孔子学院这块的工作,今天关起门来讲,我们的学院作为文化推广的载体,目前的主要工作还仅限于汉语教学,对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有限。”

“包括去年令人叹为观止的北平奥运会,后续也并未转化成为可持续的文化产品输出,更多地停留在了宣传层面。”

台上这位艺术家和内地首富的话令人警醒和深思,关于北平电影节如何吸取这两个项目的教训和经验。

路老板显然也是把今天的筹备大会当做一次洗脑和统一思想的舞台,盖因这是他第一次和官方共同经营文化项目,不希望后续有什么掣肘的地方。

特别是他想推动北平电影节脱离好高骛远的a类,去踏踏实实地做商业市场的目标。

这和几年前和塘山本地、中影合作《塘山大地震》差别很大,每年一届的电影节真是是细致入微的项目,费两年时间筹备已经算极快速了。

路老板循循善诱道:“既然国家都提到了产业,我想就事论事、旗帜鲜明地谈一谈我的观点——”

“北平电影节绝对不能人云亦云地做成虚有其表的a类电影节,挂上一块国际化的招牌,然后门可罗雀,我们应该在其他门类中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文化项目。”

偌大的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似有若无的议论声,不乏出席的一些重要领导面色不虞,似乎对于路宽这样影响力的行业人物,做出这样的定调不大满意。

即便今天也只是座谈和讨论。

台下刘、蔡二人早有预料,这两位代表当地意志的其实已经被说服,但北平电影节的筹备是顶层设计,也并不就是他们的一言堂,特别是在《文化产业振兴法》刚刚出台的背景下。

各人有各人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是正绩,即便你路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