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小刘视频撩骚,中国科幻理想(2 / 7)
拍好的。”
郭帆重重地点头,看他已经转过身去盯著合成监视器,笔走龙蛇地在自己的剧本上写写画画。
他比路宽还要大一岁,但显然两人站在一起气场气质的差距是巨大的。
郭帆很信服这位导演界的前辈和伯乐,在《球状闪电》的剧组,和在《阿凡达》的剧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除了今天对於特效和艺术的关係认知外,他又想起昨天参与的周讯和黄小名的一场对手戏,关於林云和未婚夫江星辰的戏剧衝突。
詹姆斯卡梅隆更依赖工业化流程,他的演员更多是执行导演和编剧的既定框架,角色塑造往往服务於世界观展示,而非个人情感驱动;
但在《球闪》中,无论是今天渲染的陈光在父母双亡后的科学献身,还是林云家国之下的冷酷疯狂,都旨在让演员深度参与角色塑造,强调科幻设定必须服务於情感逻辑。
他更注重电影的文化內核,让中国科幻承载东方的人文內涵,而非照搬西方模式。
这显然又要比自己这个留洋的“技术员”的认识更深刻了不止一个层次。
可从未在西方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他,是如何形成这种明显超越一般导演和从业者的认知的
拍摄还在继续,棚顶导轨上的机械臂缓缓降下,顶端固定著由丙烯酸树脂打造的“球状闪电”道具。
特效师调整著控制终端,路宽同身边的郭帆等人笑道:“等离子体波纹用投影映射技术,把阿莱alexa的动態光源信號同步到道具內部led阵列,效果的確不错。”
“郭帆这个从《阿凡达》动作捕捉系统获得的灵感很好,只要將红外標记点换成可编程光源就行了。”
还不等郭帆谦虚式表功,路宽拿著对讲招呼起饰演少年陈光的吴磊和父母,“注意看道具球的运动轨跡,这个球是给你们的表演辅助的,到时候会被特效替代。”
他转头对摄影指导比划,“斯坦尼康跟拍时镜头微微失焦,等cgi团队后期加上量子隧穿效应的光畸变,才能让观眾相信它是从窗缝『渗』进来的。”
“这里你们拍摄的原片就是底板,底板不好,就像没有好的画纸,特效做出来也会失真的。”
“收到!”、“晓得了!”
拍类型片和艺术片的侧重点不同,这部电影中路宽对於演员的调教和指导,基本都通过前期的“角色审判会”完成。(504章)
在非高潮和重点戏份中,他更要关注的是特效表现和合成效果,顺带再带一带郭帆。
剧组又找到了久违的激情和压力並存的拍摄氛围,有这么一个懂行的大导演拿著皮鞭“催债式”和“折磨式”的工作强度,让所有人都是痛並快乐著。
晚上五点多,场务带著两位西装革履的人士进入严格保密的片场。
他们站在警戒线外围没有接近,知道其中一位国字脸身份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多此一举地要求上交手机。
是庄旭和张晓龙到了。
张晓龙在上个月底正式从企鹅离职,一周的时间安顿好了在北平的新家、妻子在四中的新工作、儿子的新学校等等。
但从两周前开始路宽就忙著老婆產子和產后带孩子的事儿,一直没顾得上和他正式见面。
今天趁著剧组聚餐,乾脆就让庄旭把他一併带来,晚上在隔壁开个包间边吃边聊就是了,这是时间管理大师一贯的作风。
两人默默地看了有半小时,张晓龙本就沉默寡言,庄旭也不打扰他。
只是看到前者微微頷首时搭话道:“是不是和想像中的片场、导演不一样”
“我倒没见过其他导演怎么拍电影的,但路总他……”
张晓龙斟酌著用词:“我感觉这个科幻片拍摄的场景,莫名地跟我们做產品有些类似。”
庄旭笑道:“没错,都是拆解需求、整合资源、反覆叠代的过程。”
“就像网际网路產品的优化逻辑,先定义核心体验,再协调技术、设计、运营多方资源,最后通过ab测试不断打磨细节。”
他示意正在要求重做粒子特效的路宽,对张晓龙揶揄道:“某种程度上讲,你跟他是一类人,都是对著热爱的事业和事务能全身心投入的人。”
“算了,路总是艺术家,我差远了。”张晓龙笑著摆手,看著最后宣布下班、聚餐的路宽走了过来。
“聊什么呢到了有段时间了吧”
路老板主动向张晓龙伸手:“欢迎欢迎!终於见面了!”
“面是第一次见,不过路总你的风采我早已领略过了。”
庄旭有些讶异地瞟了一眼张晓龙,后者今天似乎有些超出他认知的活络,这话也是你能讲出来的
张晓龙只是闷不是呆,“您在电话里跟我讲的那一段话,现在叫马总和企鹅上下都坐立难安,既感慨、又恐慌。”
“已经有不少同
↑返回顶部↑